孩子太小,他们无力发出自己的声音;个体家长改变不了社会环境,被迫卷入各种竞赛;社会太浮躁……这一切,都要改变。
据新华网报道,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中小学校要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占用节假日、双休日和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上课,统筹安排好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
在这份指导意见上,还对如何保护儿童视力做了详细规定。很多家长群,都在转发这项政策,相信孩子们知道后更是欢欣鼓舞,毕竟,他们的节假日、双休日、寒暑假已经有很多不属于他们了。
以北京海淀区为典型代表的很多地方,为了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为了上一个好的中学,家长被迫和孩子一起被拖入一个“残酷的竞赛场”,孩子们无休止地“补课”,参加各种“补习班”,孩子没有了假期、双休日、寒暑假,没有了玩耍,到夜里很晚才能睡上觉。也就是说,孩子们过早地没有了童年。
把孩子童年夺去,这令人心酸。这样的教育方式,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违背人生的自然规律。童年,应该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地玩耍,这才符合人的天性。其次,一味地“填鸭式”教育,不仅无助于孩子的学习,还将扼杀孩子的创造性,早早成为“学习机器”。还有,将社会和家长无奈地拖入“充满硝烟的战场”,很多家长抱怨,本来不想这样的,完全是被动无奈地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花掉不菲的费用,还助长社会的不良风气。很多孩子的眼睛,就是这样“近视”的。
作为一个7岁多、上小学二年级的男孩的爸爸,我和孩子的妈妈经常会陷入莫名的焦虑,时时面临给孩子“报班”的诱惑;不报吧,别的孩子周末好像都在各种“班”奔波,怕落后;报吧,又要牺牲孩子的双休日以及各种假期。我有时候给儿子讲自己在农村里长大的童年:没上过幼儿园和学前班,更没有任何“补习班”,漫长的假期,野地里疯玩,捞鱼摸虾捉蛐蛐数星星……他总是露出无限神往的表情。童年的缺失,是无论如何也弥补不了的。
孩子太小,他们无力发出自己的声音;个体家长改变不了社会环境,被迫卷入各种竞赛;社会太浮躁,以利益为导向……这一切,都要改变。政府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三部委联合发出的《关于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总之,童年要还给孩子,社会和家长切莫“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