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收500元的理由是啥”“收费连个票也不开”……这几天在绥德中学高三学生群里,讨论最多的就是学校要求一千多名高三学生每人最低缴500元“助学助教款”的事儿。据悉,上周末家长们就接到了通知,2日上午,高三学生家长被召集开家长会,并由各班家长委员会出面收钱,称这个钱是给老师的“辛苦费”,当天大多数家长都交了钱。
在中小学阶段,什么费用学校可以收,收多少,有很明确的界限和规范,一旦超出就属“教育乱收费”。从过往的媒体报道中可知,大概在10年前,教育乱收费曾一度是全国各类价格举报年度热点中的热点。经过多年连续治理,以及义务教育免费入学的推进和全面铺开,教育乱收费有所收敛。不过,在各类价格违法案件中,教育乱收费并没有绝迹,部分地方和学校乱收费问题还比较突出,反弹压力不容忽视。
前不久,教育部等四部门发布了《关于2016年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再次重申“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乱收费、乱办学等不正之风”,其中更是明确将“继续深化中小学有偿补课问题治理”“深入推进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和中小学教辅材料散滥问题治理”“规范各级各类教育收费行为”等列为主要任务。“主要任务”的背后,自然指向了现实中的“主要问题”所在。
教育乱收费虽然不被政策允许,但总有一些人无法抑制乱收费的冲动,同时想尽办法规避风险。比如,家委会本来名义上有权制止学校乱收费,可实际上,有的家委会形同虚设不说,反倒不时充当了学校乱收费的道具和挡箭牌——家委会在前台发起组织,学校隐身其后。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回到绥德中学收取“辛苦费”一事,在学校里公然收取“辛苦费”,学校到底在其间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需要相关部门彻查,给出一个权威说法。
摘编自《华商报》11月3日
文/杨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