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人大代表许富华建议,将高中生晚10点就寝写入《未成年人保护法》。
许富华指出,学生不像一个机器人,拔掉电源后就能入睡。高质量睡眠八小时,每天一小时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这都是《睡眠管理工作通知》中要求的。为确保这一点落地,建议将此写入《未成年人保护法》,或以其他的法律形式把它固定下来,切实保障孩子们的健康平安。
近年来,学生睡眠问题备受关注。为保证中小学生享有充足睡眠时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睡眠对促进中小学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各地各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宣传教育,大力普及科学睡眠知识。
近七成中小学生存在睡眠问题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中国睡眠研究会理事长黄志力指出,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社会竞争、工作压力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睡眠障碍已成为全球日益严重的社会和医学问题,且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
我国2020年睡眠调查显示,超过84.7%的“00后”每周熬夜超过两次,近七成中小学生存在睡眠问题。
“我们团队研究显示,对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青少年来说,睡眠剥夺、生物节律紊乱不仅会引起短期注意力不集中、学业成绩下降,长期来看更可能损害儿童脑功能,导致中小学生抑郁、焦虑、注意力缺陷、行为冲动等情绪或行为问题,显著增加肥胖等代谢性疾病风险,损害身心健康与学业发展。来自全球的数据显示,大约有25%的儿童患有或者曾经患有睡眠问题,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学业压力与日俱增等,成为影响学生睡眠时间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委书记、儿童睡眠障碍诊治中心主任江帆说。
导致中小学生睡眠不足的原因有哪些?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谢家湾学校校长刘希娅指出,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不足的原因复杂多样,如电子产品的不良使用习惯,上学时间和生物钟不匹配,课内外学习任务重等。
湖北省武汉市教育局局长孟晖认为,影响学生良好睡眠的因素很多。从社会角度来看,当前优质教育资源规模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从传统观念来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当中深深扎根;从评价体系来看,“五唯”顽瘴痼疾仍然存在;从教育方式来看,“时间+汗水”依然是部分教师的“不二法门”。
提升睡眠质量还需“对症下药”
针对如何提升睡眠质量的问题,刘希娅建议,要统筹安排作息时间,学校要合理安排上午、中午、下午的课程学习及课下休息,严禁以组织晨读等形式变相提前上课时间,合理安排课间休息的次数、时长和方式,探索通过长短课结合、每天一节体育课、班级自主安排课间休息时间和内容等方式,保障学生休息时长和休息效果;教师要立足提升课堂教学实效,优化学习方式,基于学生个体差异,探索作业分层设计,提升作业的有效性。引导合理使用电子产品。
“科学运动对改善主观睡眠质量、缩短入睡时间和提高睡眠效率作用明显,一是要加强科学运动的宣传教育;二是形成体医结合的睡眠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三是处理好运动时间和强度的关系。中小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建议中小学校围绕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聚焦教会、勤练、常赛的体育教学理念,多开展一些中等强度、简单易行、普及性较高的体育运动,以发挥体育锻炼促进和改善学生睡眠质量效益最大化。”南京体育学院校长、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国庆说。
来源 | 中国教育报记者王佳实 综合自中国教育报、教育部官网、闪电新闻等
责任编辑 | 贾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