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小时后,他去了。”
这或许是近日来最让人心酸的一则新闻标题。今年刚参加完高考的陆渠成日前在病房里收到南京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三小时后,他离开了这个世界。高考后,成绩优异的他却不幸被确诊为恶性淋巴瘤,病情危急,因此担心学校不录取他。为完成他的心愿,学校第一时间送去了通知书……
这是一个关于青春与梦想的故事,主人公青春不再,而梦想却温暖了世道人心。
然而,并不是所有关于青春与梦想的故事都充满温情,有时也会让人感到阵阵寒意。据媒体报道,山西万荣县考生贾文林的高考志愿被人篡改,导致他与心仪的大学失之交臂,全家人甚至为此痛哭一场。相信但凡参加过高考的人都不难理解贾文林的心情,青春受挫,梦想转弯,用“残忍”一词来形容毫不为过。然而最令人震惊的是,那个暗算他的人竟是他的一位同班同学。同窗之谊本是中国人历来看重的一份情感,即便同学之间不能成为肝胆相照的挚友,也不至于彼此伤害,正所谓“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更让人心寒的是,这并非孤例。浙江、河南等地今年都发生过考生个人或集体志愿被篡改事件,这些案件多为受害考生的同学出于恶作剧或报复而为。做出这种害人害己的行为,真不知这些学生出于何种心理?日前,有媒体报道称,调查显示,近两成青少年心理素质堪忧,在11至17周岁的青少年中,心理健康差与较差者的总体发生率为19.1%,青少年抗挫折能力差、暴力倾向、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突出。这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日前,一则“儿考上名校却染网瘾要与父断绝关系”的报道引发关注。据报载,曾经的小虎(化名)是父亲老春(化名)的骄傲,高考考了636分、数学满分、考上北京名校……但从去年接到辅导员的电话开始,一切都变了,小虎沉溺网游长期旷课,甚至拒绝考试,学校建议休学一年。
休学期间,小虎回到老家重庆打过几次工,但都没能坚持下来,仍沉迷于网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位22岁的年轻人表示不愿再回北京读大学,因为“没有任何意义”,并表示想“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但当记者问他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时,连他自己也无法回答。
像小虎这样蹉跎岁月,辜负青春与梦想的学生并不罕见,区别或许只是程度的深浅而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应当引起包括学校在内的教育界的警醒与反思。君不见,随意浏览新闻,跳楼自杀、校园欺凌等更加严重的案例会不时进入我们的视线,最极端的表现,就是校园谋杀事件。
上周,两起曾经震惊全国的校园谋杀案有了重大进展,复旦投毒案被告人林森浩的亲笔信曝光,承认投毒;湘潭大学研究生杀人案重审,被告人之一获判无罪,而另一被告人被判有罪。根据媒体报道的事件经过,这两起校园悲剧的发生,并非缘于什么深仇大恨,而只是起因于日常琐事纷争或感情纠葛。他们以极端方式终结他人的青春的同时,也终结了自己的梦想。或许只有当他们失去一切时,才真正体会到青春与梦想的可贵。
让我们转换一下思绪。青春的价值,梦想的可贵,有时或许恰恰在于总是有一点不完美,让我们能从中得到启示和教益。就像最近持续引发媒体关注的“奥数金牌第二”一事,中外媒体刻意渲染者不在少数,这也难免给今年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的队员们一些压力。其实,偶尔受挫又有何妨?没有人能永远保持第一。何况,过去几十年的辉煌成绩足以证明中国学生的压倒性优势。正如有网友说的那样“明年再来”,一语道尽青春与梦想的精髓。
时值暑假,媒体支持的“中国大学生保险责任行”暑期专项实践活动正在进行中,有100个重点团队被选派到乡村做志愿服务。他们开办支教夏令营,关爱留守儿童;参观红色遗址、慰问抗战老兵;开展义诊、送药活动……在笔者看来,这不失为有意义的青春的一种形式。对于青少年学子来说,人生正当年,你不辜负青春,梦想终究不会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