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班制”作为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较为成熟。此前,我们已介绍过走班制在美国的实施方式,下面让我们看美国教师如何应对走班制带来的挑战。
克服学生的盲目性——
选课指导
“走班制”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赋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课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主观意愿来选择修读的课程。虽然高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判别是非能力,但学生对学习自律以及将来发展等问题,还具备较大盲目性。这导致“走班制”下,学生选课呈现出简单易学、偏向生活而缺乏理论基础的趋势,不利于学生进入高等学府继续学习深造。
为此,美国高中有一套比较完善的学生选课指南,对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目的、课程方案、年级资格、毕业要求、课程要求、毕业规划、课程说明、各年级选课表等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学校的选课指导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发展意向,对学生选课及日后发展做出规划与建议,帮助学生更加合理的选择。选课指南在学生入学半年前就已发到学生和家长手里,供家长和学生认真研读,与指导教师交流后,就可制定学生的课程计划,并上报给学校注册。学校会根据这个课程计划为学生制定详细的课程表。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调整,相应的课程计划也随之改变。
加强班级管理——
划分行政班和教学班
学校实施“走班制”,学生并没有固定的场所,每一位学生每天按照自己的课表穿梭于各个教室,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对学生的管理难度。没有固定的教室,学生对班级概念模糊,不利于老师组织班级活动。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呢?
美国高中将班级分为行政班和教学班。教学班就是学生上课时临时组成的班级,课程结束后班级随之解散。行政班的建立解决了教学班解散后学生分散的问题,每班约有20名学生,一名班主任。每天上课前学生和班主任在行政班可见面交流十几分钟,供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行政班也是组织学生集体活动的地方。美国高中有两种课程表,“教师课程表”和“学生课程表”。“教师课程表”根据教师每周上课时间和教室安排情况制定;“学生课程表”结合学生的选修课程、学习、活动计划及未来发展方向制定。美国高中教师根据自己的课程表,在固定的时间和教室授课。
模糊学业差距——
等级替代分数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原则”是“走班制”教学的一大特点。有人担心,实施分层“走班”的同时,也隐约地将学生进行了分类。关于“走班制”会不会引发部分学生的某些心理问题(骄傲自满或自卑内向),这样的心理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美国老师给出了如下的方案。
美国高中在学生完成学时的基础上折算学分,也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上修完课程所需学时并达到合格要求,就可以获得相应学分。学分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学生某一门课程成绩的优劣,自然无法评判学生的优劣。教师通常用“等级”来测量学生的进步和在某门课程上取得的成就,它基于学生的学习质量,并用一系列分数来综合评价,包括学生的常规考勤、日常准备和及时完成作业情况。一般来说,某一学科的学分有5、4、3、2、1,成绩等级分为A、B、C、D、E,对应的综合评价是“A=优秀;B=良好;C=及格;D=差;E=不及格”。此外,美国高中课程的学分都是由学校自行制定,学期结束,学生可查询自己各学科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