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章经常被用作语文考试测试的卷子,我认为这种考试方式极为可笑,极为荒唐。”数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国平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首届年会上发出如上感慨。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针对语文教育直抒胸臆,而站在哲学家的角度,他对教育有着更为宏观与本质的认识。
对自己的文章进行“阅读分析”,只得了69分
作为中国当代著名学者、散文家、哲学家、作家,多重身份下的周国平笔耕不辍。《人与永恒》、《善良·丰富·高贵》、《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等著作广为人知。网络上流传着他无数的经典语录,讲座总是一票难求。
被读者热切追捧的同时,周国平的文章也颇受教材编写者、出题人的青睐。《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家》等多篇文章曾被编入中学语文课本。至于选入各类试卷,做成考题的文章更是不胜枚举。
然而,周国平并不希望中学生以语文课本上常见的“分析、归纳、总结、概括”等方式来阅读他的文章,对诸如“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等语文考查方式更加不以为然。在文章、讲座、活动中,他曾多次提及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往事——朋友的孩子拿着一份语文卷子让他进行“阅读分析”,题目是周国平的一篇文章《面对苦难》。做完后按标准答案评分,他只得了69分。“我那朋友的孩子不禁嘲笑我说,‘看来你比我还要差,我还得了71分呢’。”在他看来,从教材内容、教学方式来说,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同人文教育差距太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