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2016年度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表彰名单公布,其中共有来自于九个院系的7名博士生与3名硕士生最终获此殊荣。名单如下:
12月14日晚,五位研究生特奖得主代表马冬昕、万蕊雪、王世栋、唐城、王宇来到分享会,讲述各自成长和科研的「平凡之路」。本文为电子系王宇的分享实录。
王宇
电子系2012级直博生,师从冯雪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微纳光电器件与光学轨道角动量。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4篇(Scientific Reports 3篇、Optics Letters 1篇)、EI论文4篇,在国际顶级会议上做6次口头报告。他曾获iNOW国际会议最佳学生论文一等奖,首届电子系学术新秀等荣誉。他也活跃在社会工作岗位上,获清华大学一二九辅导员奖,清华大学十佳社团协会会长奖。同时,他先后是两家智能硬件创业公司的CEO兼联合创始人。
1
一个专注的机会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晚上好!
五年前,我和大家一样,坐在台下远远仰望着以马冬昕同学为代表的本科特奖获得者,被他们的故事所震撼和启发。非常有幸,待会儿我们还有机会继续仰望这位双料特奖。通过特奖们的经历,我发现他们都具备十分专注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品质,而这恰恰是我当时最缺少的。
说实话,我从小就不是一个特别专注的人,很喜欢折腾,一心想着全面发展。
即使在亚历山大的高三,我依然担任了学生会主席和班长,并且坚持学习小号演奏,通过了业余八级考试。但这样多的线程,并不妨碍那时的我成绩问鼎年级第一。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在同学中一定还是很拉仇恨的。
轻松考入清华之后,我理所当然地想延续自己的一贯做法。从班级到院系,从科创到艺术团,我在本科期间先后尝试了17种不同类型的角色。在电子系课业最为繁重的大三,我甚至不可思议的兼任了5份社会工作。不出所料,习惯了当第一的我也终于变得成绩平平,好像各个方面都还勉强说得过去,但难言优秀。我不得不承认,自己屡试不爽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在清华行不通了。
五年前的那场本科特奖答辩会,我是带着问题去的,因为我特别想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也正是通过这次活动,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原来全面发展并不在于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认真、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情才是核心。因而,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做出改变,给自己一个专注的机会,看看自己到底能做到什么样的程度,能否在清华也做到优秀。不久我就迎来了一次重要考验——关于研究生学业的选择。有句话叫一读博士深似海,从此玩乐是路人。我认定了,读博一定是让我专注的最好机会。
导师冯雪老师给了我两个科研方向供选择。一个是比较容易的传统微波光子学,我们在这个方向已有很多工作基础,可以快速上手并获得科研成果。另一个是比较困难的光学轨道角动量,是最新的研究领域,我们还不具备实验条件,具有相当的难度和不确定性。我选择了较困难的研究方向,因为我必须在这个全新领域深钻进去,才能有所突破。而且,这项研究也深深的吸引了我。
在我小时候,上网速度很慢很慢,下载一张简单的图片都要花很长时间。反观现在,即便是用手机上网浏览视频,也可以迅速加载完毕。
这一切主要得益于我们用光取代了电来进行信息传输,使得中长距离的信息通信发生了质的飞跃。但如今短距离、芯片级的信息通信还依赖于传统的电的方式,那我们的研究就是为了突破这一瓶颈,在这个尺度下,让光再次取代电,给电子信息产业带来又一次变革,对我们大家带来的切实好处就是手机、电脑会更加智能、更加省电。这个宏伟的科研愿景让我感到心潮澎湃、斗志昂扬,本科特奖分享会上趁热喝下的那碗鸡汤还回味无穷,所以我像打鸡血一样的开始了科研。
但是,实际的工作开展远没有想象的那样顺利。在博士前三年,我没能发表一篇论文,从实验室推研成绩第一名掉到了最后一名。眼看着身边的同学们一个个都有了成果,我内心中饱受煎熬、焦虑万分。
但我更想知道的还是实验为什么不能做出来,难题为什么就无法解决。所以能让我一直坚持下来的,其实已经不简单的是对发表论文的憧憬和幻想了,更多的还是我心中的这个为什么。因而在科研攻坚期,整天除了吃饭和睡觉,我无时无刻都在琢磨实验的每个细节。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无数个疯狂日夜后的2014年9月26日,我终于在实验中看到了清晰的螺旋干涉条纹,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好像成功了,但是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万分兴奋地给冯老师打了电话,他跑下楼确认了实验现象后,我们双方都特别兴奋,有一种拥抱彼此的冲动,但因为理工科男羞于表达的自我修养,我们自觉而默契地将这激动的拥抱化为热烈的握手。这一步看似非常简单的突破其实意义非凡,不仅仅是因为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实验成果,更重要的是这验证了我们的工艺流程是正确的,实验测试平台是可以工作的。为了更进一步,我又继续下一步的实验工作。
但是,命运又和我开了一次玩笑。或许是第一次实验成功的兴奋让我有些得意忘形吧,那个不专注、爱折腾的我卷土重来了。2015年寒假,我获得了到上海浦东参加青年创业营的宝贵机会。我一直特别希望去上海浦东工作甚至创业,想通过此次活动增进了解、认识朋友,所以内心中对此充满了期待。但另一方面,我的第二个实验工作,还处于十分关键的攻坚阶段。若完成该实验,我们将率先在硅光芯片上实现轨道角动量的叠加态。所以我周密地计划着,要拿出自认为多线程的老本领,在活动前一天晚上搞定实验,第二天一大早9点出发去上海。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时间一点点流逝,当天晚上实验一直不顺利。晚上10点,我想不要着急嘛,时间长着呢。晚上12点,我安慰自己,大不了就少睡一会儿,回头在火车上吃个泡面让自己开心开心。凌晨2点,我想着今晚就不睡了吧,待会儿直接杀奔火车站。凌晨4点,我绝望了,因为实验已经不可能在短期内做出来了。此时离火车发车只有5个小时了,我想科研的事情就先放一放吧,等从上海回来再说。于是我放下了手头的工作,走出实验室。
记得那天晚上天特别冷、风特别大,在骑车回宿舍的路上,我好像突然被冷风吹醒了,一下子想到了那个不专注的自己,更想起了当初的决心。几乎在一瞬间,我决定放弃去上海参加活动,继续专注实验,直到成功。然而在凌晨4点,12306手机客户端无法办理退票。我熬夜等到7点后,却发现由于距离发车时间已经不到2小时,只能去火车站退票。我咬咬牙,飞奔到火车站,终于把火车票给退了。虽然这一天非常折腾,但此刻我心里还是感到无比释然,说来也怪,正是在之后的几天,我竟然真的做出了第一篇论文的实验工作。如果没有那阵吹醒我的冷风,可能就不能按时完成实验,可能会影响之后的出国交流申请,更可能让我错过支撑我今天站在这里的科研成果。现在回头看,这一切好像是冥冥中的一种安排。这一个关于专注的选择,却是我博士生涯里最大的转折,命运也再次告诉了我专注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在完成了导师安排的工作后,我特别想出去看看,到世界最优秀的课题组交流访学。我也如愿以偿的获得了诸如加州大学、佐治亚理工等美国名校的交流offer。
除此之外,我还获得了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的交流offer。当我第一次和女朋友提到格拉斯哥时,她想到的是哥斯拉,那个著名的荧屏怪兽;当我试图和父母说明格拉斯哥在苏格兰时,他们一方面很纳闷我为什么不去美国,另一方面很好奇地问我,你做实验的时候会不会也要穿着苏格兰裙?正是这样一个世界排名150名开外的非主流大学,在光学轨道角动量领域却是当之无愧的开拓者和引领者。我想,到国外大学交流访学为的是专注于科研事业,而非赚得名校的头衔或到处旅游观光。正好我有一个科研想法,想实现对光学轨道角动量态的傅里叶变换,以解决轨道角动量信号解调这一难题。所以,我带着这个想法,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去格拉斯哥。
到了那里,我发现自己竟然是该组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国人,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独行侠。这里常年阴雨连绵、终日难见阳光的恶劣天气,不仅加深了我内心的孤独感,更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初中学英语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谈论天气是所有英国人的必修课。更为棘手的是,当我和英国导师交流自己的科研想法时,他只是瘪瘪嘴、摇摇头,表示这个想法难以实现,然后直接安排我协助他们完成其他课题。尽管心灰意冷,我想既然来到这里,就一定要不虚此行,也一定不能有损咱们清华人的形象。
所以我还是沉下心来研究新课题,每天早出晚归,在卧室和办公室之间做着稳定的钟摆运动。这期间,只有一次周末陪着来英国旅游的初中同学在周边转了转,我其余时间从未走出这个城市。
终于在第三个月,我们顺利完成了课题。按照剧本,有了这样的合作成果,我也可以松口气了,也终于到了在微信朋友圈晒风景、晒旅游、晒美食的时间了!
但我心里还是放不下自己的科研想法,还想借着宝贵的交流机会,再多做一点事。于是乎,我天天和组里一块工作的博后碎碎念,终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说服了他与我一同攻克自己的课题。在离开前的一周,我们居然真的成功了。
英国导师对此感到非常意外,对我的态度,也从原来的怀疑和不信任,变为后来的充分肯定,并再三邀请我毕业后去做博后。尽管该项工作都在英国完成,但我们依然拿下了论文的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和第一完成单位。目前,该论文正在投稿领域内的顶级刊物,我们期待着会有更大的学术影响力。
五年前,我坐在台下,现在,我走到了台上,这看似寥寥几十米的距离,我却磕磕绊绊、有惊无险地整整走了五年。回想起这段挑战自我、专注科研的经历,我庆幸专注让我有机会选择了世界上最前沿的研究方向,也让我有机会攻克难题、做出成果,更让我有机会在异国他乡为自己、也为清华人赢得了尊重。
无论大家现在是刚刚开始研究生生活、纠结于选题,还是处于科研瓶颈阶段、一直举棋不定,或是像我一样正面对着未来的不确定、思考职业选择,希望我们都能选择好一条路,一直坚持走下去,用真心换不悔,以专注达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