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宗旨,其新教育实验吸引了全国各地2200余所学校的参与,深刻改变了230余万师生的教学理念。近年来,朱永新教授一直不遗余力地推广阅读,曾在两会上提出“设立‘阅读节’,把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提案。截至目前,“全民阅读”已三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全国各地也陆续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全民阅读活动。
记者:近年来,您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广阅读。您曾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其阅读史”;您也曾在两会上提出“设立‘阅读节’,把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您看来,教师和家长在帮助青少年树立良好阅读习惯中各自应当扮演何种角色?
朱永新:应该说教师和父母在孩子阅读过程中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父母方面来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特别是学前教育阶段,父母起到最关键的作用。孩子是不是喜欢书、是否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父母——能不能给他们讲故事,能不能进行亲子阅读,能不能帮助孩子认识到书本带来的快乐和成长。进入学校以后,父母依然很重要,父母是影响孩子至深的第一个榜样。孩子们模仿父母、观察父母的能力很强,如果父母热爱阅读,那么孩子也可能爱上阅读。此外,父母是否给孩子提供了阅读的必要条件同样很重要。例如,经常陪孩子去买书;或是在家里给孩子建一个小小的书架,让阅读更便利;又或是经常在家中和孩子一起讨论书。可见,家庭氛围的建设对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然,教师在儿童阅读过程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分量很重,学龄儿童更容易将教师的话当成“圣旨”。阅读是所有学科的事情,不仅仅是语文课,所有学科都涉及阅读的问题。因此,教师对学生阅读的引领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教师以自身为榜样,将学生带入阅读的世界。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开展阅读活动,不仅向学生推荐好书,而且和学生一起讨论这些书。由此可见,教师和父母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者:如何把好书送到儿童、青少年手中,未来之路任重道远。作为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您带领新阅读研究所共同开展了“中国人基础阅读书目”项目,陆续推出了“中国幼儿基础阅读书目”、“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中国中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中国大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等书目。研制这些书目的初衷和意义何在?
朱永新:阅读首先直面的问题是读什么。很多书是不值一看的废纸,还有一些书更是可怕的毒药,荼毒青少年的心灵。我曾经在一所中学图书馆里看到一本悬疑恐怖小说,情节血腥而荒诞。可见,在教师图书采购、中小学图书馆招标这一领域还存在很多问题。
中国每年有40万本新书面市,其中30万是新书,10万本是重印书。那么一个图书馆应该引进哪些书?孩子们应该阅读哪些书?目前社会还缺乏一个切合儿童和青少年需求的、独立而公正的书目。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中学生群体普遍存在阅读量少、阅读兴趣弱、阅读质量差等诸多问题。阅读的高度直接影响着精神的高度。我们经常说要做精神上的营养配餐,阅读和饮食一样也要有合理的结构。所以,我认为,为孩子们挑选好书应该成为开启阅读之旅最为关键的事情。
记者:在中学阶段,一个人的阅读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对他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请您介绍一下,研制中学生书目所遵循的标准和原则是什么?
朱永新:中学阶段是人生最关键的读书时期。“中国中学生基础阅读书目”从2011年9月开始研制到2014年发布历时三年,研制过程中数易其稿,最终修改到二十二稿才定稿。之所以花费如此长时间,是为了力求给全国中学生提供一份理念先进、选目科学、结构合理、公正独立的基础阅读书单。这份书单广泛征集了知名学者、教师和中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从中学生的角度出发,为中学生未来的发展考量,严格筛选,将那些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好书挑选出来。
在研制过程中,研制组不仅考虑初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阅读兴趣,选择图书时还注重弘扬人类美好的理想追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兼顾书籍的经典性与时代性,注重图书选择的层级衔接性等方面。
在研制书目的过程中,我们通常遵循几个原则;一是凡是由国家批准的出版机构出版的中文简体适合中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以及人文、科学书籍,都在这个推荐范围;二是推荐书籍的读者年龄段为12到15岁的初中生和16到18岁的高中生,分别确定基础阅读书目为30本,推荐阅读书目70本;三是推荐的图书分为文学类、人文类、科学类三大类;四是基础阅读书目应有一定的经典性,2010年以后出版的新的作品一般不纳入书目;五是在30本基础阅读书目中,同一个国家的作品只选择一本代表作。在70本推荐阅读书目中可以适当放开,但也要兼顾作者面;六是套书或者丛书不列入基础书母,但可以列入推荐书目;七是对同一个作品的不同版本,综合考虑版本的装帧、插图、图书价格等多种因素,选择性价比高且口碑好的出版社的版本;八是翻译作品考虑译文质量,有多个译本的经典作品,选择译文质量较高的版本;九是关注本土原创作品,尽管我们不刻意平衡中外比例,但我们立足于让孩子具有一颗中国心,反对去中国化的倾向;十是在选择版本时,保持推荐的公正性和独立性,在推荐过程中,不受到任何商业机构的影响。
应该说,新阅读研究所的推荐书目虽然可能有遗珠之憾,但是没有鱼目混珠。
记者:目前,青少年阅读普遍存在数量少、功利化、碎片化、快餐化等问题。您对此有何建议?
朱永新:在网络社会,信息化、浮躁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包括手机、iPad,kindle等各种阅读工具的出现也是必然的。阅读本身具有不同的性质、目标和任务,有些阅读可以在网上进行,比如浏览新闻,查询维基百科等,此类阅读可以采取快速、便捷的方式。但在某些情况下,深入、系统的阅读同样有必要。也只有如此,阅读才有品质,才能引发思考。尤其在基础教育阶段,如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纸质阅读习惯,我觉得非常重要。当一个人只图便利,只满足于在手机、电脑上看书,那他的阅读品质和趣味会大大下降,阅读时间也难以保证。此外,碎片化阅读也容易产生浮躁的心态。我们希望,未来的学生既能娴熟地利用电子媒介阅读,同时也能安静地通过纸质媒介阅读。我觉得这两种能力都是需要的。
记者:您近期正在阅读什么书?
朱永新:我正在读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著作。他的著作很多,涉及科学、艺术、宗教伦理、政治、教育、社会学、历史学和经济学等诸多方面。同时,我也会关注广受好评的畅销图书,比如我刚刚读完《追风筝的人》、《解忧杂货店》和《岛上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