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学生在变,家长在变,教师不能不变。
同时,在学校教育体系中,许多新的课程、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很可能一个师范大学毕业生一毕业,某些知识和技能就已经过时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天的教师需要怎样的培训?
11月23日至24日,“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培训者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教师培训者专业发展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市教育学会共同承办。
在23日上午举行的大会开幕式上,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发展处处长黄伟、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平、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念鲁先后致辞。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开放教育学院院长戴立益主持。
杨念鲁宣布“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培训者联盟”正式成立。联盟理事长尹后庆,联盟顾问袁振国、吴颖民,联盟秘书长朱婷,常务副秘书长闫寒冰、周增为,以及十家联盟发起单位负责人共同启动了“教师培训者联盟”的成立宣传视频。
针对教师培训的发展特征,以下四位专家做了精彩的主旨报告,重点探讨教师培训中的热点问题和发展方向。小编第一时间为各位奉上专家的精彩观点干货。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我们讨论“教师培训发展转型”的问题呢?因为世界变了。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当中,每天在发生着变化。
首先,学生在变化。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交友方式、价值观念,用我们的生长时代是难以去理解的。
其次,家长变了。现在家长对于教育有自己的诉求、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期望。
基于这样的情况,教师不能不变。教师要改变,当然教师培训的重要性空前重要。教师培训开展了将近30年,但是如果今天我们依然用这种模式的话,已经严重不适应教师发展的要求。虽然我们投入了很多的经历和经费,但是现在这个培训受欢迎的程度是不够的。
怎么能够让投入巨大的福利型的行为成为教师的切身需要呢?首先,关键是要走个性化的路子。如果想要通过大班制的方法来解决教师的需求问题,确实是不现实的。我们已经充分看到了大量能够让教师富有个性学习的做法,我想这个事情一定是要走量身定制的道路。
此外,教师首先是一个学科专家。要是他的学科知识不足,他的学科方法不熟悉,他的学科性思维不成熟,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无从谈起。
我还想说,培训不能仅仅成为一种短暂的、功利性的培训,要增强教师的学术情怀、人文情怀,要成为一个有内在修养的人。上海很多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对于人生的理解,对于社会变化的洞察远远超出了他对于学科的理解。正因为这个原因,他才能够在社会生活当中有尊严,受到人们的尊重、受到家长们的爱戴,受到学生们的拥戴。因此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应该要努力的让我们的教师在他非所熟悉的学术领域里面有广泛的涉猎。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上海市教委原副主任尹后庆
2013年,到访蔷薇小学的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世界是平的》一书的著名作者弗里德曼曾得出一个结论:下大决心对老师进行培训,老师之间相互学习。这种学习让老师在职业上不停地发展,他认为是上海教育的秘密。既然我们的老师30%的时间是在学习,他们是在学什么,怎么学的呢?
从改革的角色来讲,原来我们都把学校看作是改革的跟随者,现在学校是改革的策划源和实施者。为什么?因为所有改革的动力应该来自于学生,学生的发展使得教师的教育行为应该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给予调整。因此孩子的需要是改革的最终动力,而学校、老师是直接面对孩子的,他是有权去决策今天的教学,因此学校成了改革的策划源和实施者。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强调管理重心下移,不断地激发学校内在的改革动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位老师,这是当前教育行政部门的一种政策指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建设以校为本的教研文化。研究的主体是老师,当然可以有专家帮助,研究的场所是在学校,研究的成果在教育教学应用中间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因此这样师生交互中间的教学问题在一个学校的场景里面进行研究,这种校本研修是有价值的。
我们现在的目标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位学生,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成就每一位老师,因为老师的成长能够托起我们的学校,因为老师的行为能够深深的镌刻在学生的心中。让培训成为教师职场上的竞争力,培训一定要跟老师的利益相关。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培训成为职业生涯中的幸福源,这也是我们今天教师教育的新境界。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吴颖民
我们现在学校教育里,许多新的课程、新的教育教学方法、新的经验层出不穷。这种变化的速度使得师范大学、师范院校对于新教师的培养,显得跟实际学校需求很不适应。很可能一个师范大学毕业生一毕业,他某些知识和技能就已经过时了。
所以今天我们讲的师范教育,不仅要看重职前的养成,更要重视职后的持续更新。也就是说,不仅要具备一些基本的知识、基本的技能、基本的专业理念、修养,而且要有持续学习提升的意识和能力。
从教育的目标来看,也是发生了价值的转变。基础教育,尤其是广大的中小学,教育的目标正在由过去更多的“关注知识传授”转向“思维能力培养”。对于学生的“预设性期望”正在向“生成性的期望”转变,因为我们非常重视今天课堂的生成性知识和体验。所以教师必须伴随学生生长性的成长而持续成长,因此教师教育也就要由之前的“师范主导型”向“职前和职后并重型”转变。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顾泠沅
就上海数学教育而言,30余年间,区县与学校层面的指导队伍经过重整和扩充,随着教师进修学院(校)内涵建设、教师发展示范校建设、名师名校长工程以及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青年优秀教师等梯队建设的逐步深入,指导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层次结构走向合理,而且已经年轻化、充满活力。
经对前述数学教师指导者中相对优秀者(占20%)的抽样调查,数据表明:
1、他们具有从职初到有经验、再到专家教师的全程经历,无论对哪一发展阶段的教师,都能以自身的亲历说成长的方法和路径。
2、他们或在数学教学,或在学生工作,甚至教学领导方面,都有过硬的功力,有的还身怀绝活,一般都是“行而知之”的过来人。
3、他们通常都擅长“以例说理”,不仅隐喻深远,而且与教师话语能天然地融合。
这样的优势,在教师指导中具有难以替代的功能。
可以这样认为,上海的数学教师指导系统,已经相对成熟,堪称“国粹”、“国宝”。很可惜,这一项工作尚缺:①专业水准的具体考察;②真正意义的理性审视。这就需要建立多方合作的指导者联盟,进行深入一步的采集与加工,才能使之更富实效。
关于大会:
本次大会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市教育学会共同承办。来自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教育学会、上海市教委、华东师范大学的领导和专家,和联盟共同发起单位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山东省中小学师训干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相关院系的负责人,以及来自上海各区县教育学院的负责人、专家和代表共计800余人参加会议,共商教师培训者的专业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开放教育学院院长戴立益主持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致辞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发展处处长黄伟致辞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平致辞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杨念鲁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