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校新生入学季。国内各大高校采取多种方式“逼迫”新生独立报到,迈开大学独立生活与成长的第一步。
比如清华大学在报到区域前拉起“警戒线”,让家长和学生“物理隔离”两到三小时;比如上海师大拉出亲切的迎新横幅:“亲爱的家长,把呵护藏在心底,我们自己能行!”比如北京科技大学推出了网上报到方式……
而更多资料显示,新生独立报到并非新鲜事物,数年前就被诸多高校大力推行,此后年年风生水起,引发热议。
今年高考据说计划招生685万人,这意味着至少685万学生要脱离父母翅膀的庇护,独自飞行了。同往年一样,因为上大学之于孩子人生的重要性,因为大学入学是孩子独立人生的第一步,全国又会形成浩浩荡荡“送新团”、全家六七个人出动“护驾”一个孩子等壮观景象。
家长加入“送新团”,并不能因此就说明他们的孩子独立性差、自理能力缺乏、无法自立,但也不能不承认,685万新生中,独立性差、自理能力缺乏、无法自立者,绝非少数。
因为,公认的事实是,以独生子女为主的这代年轻人,由于父母溺爱与过度保护,独立生活能力与自主解决问题能力相对较弱;在应试教育背景下,他们几乎所有时间都被学习所占有,缺失独立成长与锻炼,导致18岁的孩子可以有30岁成人的智力水平,却没有15岁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由此,高校年年想方设法“逼迫”新生独立报到,可谓用心良苦。既表达了高校对当前学生独立性差的担忧,也是在正告新生,独立自立的人生就此展开。这体现了高校的社会责任意识,值得嘉赞与推崇。
只是,现在的父母“习惯”于操心孩子的一切,从读书、考试、升学到就业、买房、结婚、生子,无所不包。仅仅摁住升学“送新”一环,就能改变孩子“长不大”的人生链条吗?而且,短短几小时、几天的独立报到,就能提升学生的独立意识、自理自立能力吗?
所以,对于“独立报到”,还应关注的是:新生独立报到后又如何。
一是“朝前看”,高校年年推动“独立报到”,但接下来有无培养学生独立性的常态性措施?
有教育专家称,“大学新生进校后普遍不知道怎样安排自己的时间,管理自己,规划自己的未来”;且现实中“因无妈妈照顾,名牌高校大学生退学复读”、“大学生将脏衣物寄回家清洗”之类新闻频发……这些虽不能证明高校不重视学生独立性的培养,但至少表明,高校在培养学生独立性方面缺乏清晰而系统的办法,成效不明显。
不管哪个时代,大学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独立报到”仅仅是培养学生独立意识的第一步,学生独立性的培养,还应贯穿于整个大学过程,体现在大学四年的每一天。这不仅是重视,更应形成制度安排。
二是“往后看”,高校的“独立报到”活动,把中小学生独立性差的问题晒在了阳光下,由此反思不断,但年年活动年年反思,有无解决中小学生独立性差的路径图?
从心理学说,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应从娃娃抓起。如果不从源头解决问题并扭转中小学生独立性差的痼疾,大学新生“独立报到”之类新闻,可能还会年年出现。
孩子是家庭、国家、民族的未来,而孩子的独立、自立,则是不亚于知识和技能的重要素质。提升孩子的独立性,刻不容缓。
对于入学“送新”,高校大可请家长“留步”,但高校也应“迈步”,为孩子的独立自立“补课”;更关键的是,家长、学校、社会应该“放手”,用自由的空间为孩子独立自立“补钙”。但不管“迈步”还是“放手”,都须尽早迈出实质性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