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千校一面'的局面未根本改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原北大附中校长康健21日在北京作如上表述。
21日,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西安欧亚学院、搜狐教育频道等联合主办的地方教育制度创新研讨会暨“第四届地方教育制度创新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当日,多位教育界人士建言教育治理现代化。其中,课程创新、师资管理等问题获聚焦。
康健在谈及学校课程创新时表示,全国“千校一面”的格局未得到根本性改变,而课程改革作为其中一盘“大菜”,对于推动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原美国卡耐基教育促进基金会主席厄内斯特·波伊尔说曾说,“基础学校多大为好?应当以师生相识为好。”康健也借这句话引出了教学方式变革之必要。他认为,升学率和学校排名等因素容易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但教师不要因此被动,而是通过对多样化的教学探索进一步实现教育创新。
“深度学习需要深度交流”,康健表示,课程的“大餐”要放在学校的“盘子”里,学校的发展要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从师生关系可以读懂一个学校”,他表示,师资问题仍是制约学校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康健认为,当前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即学校“草根”动力不足,自我发展能力尚未建立,且创新的空间受到限制。经济利益和功利主义的利益加速了教育的规模化和集中化,同时也加重了学校教育的浅表化和简单化。从基础教育来看,大规模、“连锁店式”办学、“照搬移植式”的课程设计,并不利于学校教育生态,而中国的“草根”教育经验在萎缩。
新教育基金会理事长卢志文表示,大面积的基础教育普及成就很大,但是当前的教育同样需要从“中国制造”过渡到“中国创造”。然而,“大一统式”管理,使学校难以打造个性、形成特色。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进一步表示,进行教育治理体系的创新,要以“管理—办学—评价”分离作为基本要求。他认为,管理上的放权将为办学和评价上的创新提供空间,“牵一发而动全身”。
不少教育专家都提到,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需要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的新型关系。而实际上,在简政放权的大背景下,全国部分地方在教育治理现代化上正在做出探索: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等。另据江苏省镇江市教育局局长赵珏介绍,当地在推进简政放权的同时,还注重减少文山会海,进一步激发学校的活力。
同时,杨银付强调,管是基础,办是核心。放权不是不管,而是要创新管理方式,更多地用用法规、标准、财政和信息服务,实现对学校发展的引导和支持。改革只有落实到师生,才能见到实效。
“经验出在地方、出在基层、出在学校,如果我们能把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同自下而上的基层创新结合起来,这本身就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杨银付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也表示,地方制度创新将是改变当前“千校一面”的重要因素。他期待,未来能形成一种更有包容性的体制,允许体制外的探索,以助力教育改革的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