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超)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建议,在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政策,统筹资源,选择若干所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试点,进一步创新培养模式,以本为基,本硕联动,坚持开放合作,加强交叉复合,培养能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的未来领袖人才。
据吕建介绍,在当前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在全球疫情仍未平息的情况下,这个话题更具有重要意义和紧迫性。但在当前,相关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仍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短板,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满足国家的需求,特别是缺少既具备优良专业背景,了解我国国情,又能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未来可以掌握话语权的高素质领袖型人才。
以参与国际组织为例,国际组织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参与国际公共政策制定是表达中国国家利益的重要渠道,当前中国人在国际组织中任职人员数量少、职位低和影响力小,与中国的大国地位很不相称。
因此,吕建建议,高校应加强国际组织等相关急需学科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加大双语种或多语种复合型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但面对新形势,需要进一步将培养国际化领袖领军人才作为战略工程,加大对一流高校培养国际化未来领袖人才的指导,过开放合作和交叉复合,选拔和培养能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的未来领袖人才。
他也建议建立国际化领袖人才培养基地。遴选若干所基础好、水平高的综合性一流高校作为试点,建设国际化领袖人才培养基地,统筹资源,加强投入,构建平台,创新模式。
“根据国际化领袖人才培养的需求,仅仅本科阶段的培养是无法达成培养目标的,需要探索建立本科-研究生的长周期培养机制。”他建议,在本科阶段仍以专业背景学习为主,从遴选出的有潜质学生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外语(不仅是英语)能力培养,以及中国国情、国际政治、国际组织等方面的课程训练。在研究生阶段,着重围绕国际组织和全球治理等进行相关学习,通过中外联合培养和建设全外语课程体系,做好与国际领袖人才培养紧密相关的特色培养项目,特别加强国际化的实战训练和实习实践。
对于如何加强政策保障,他举例说,在学生培养方面,制定相关政策保证本科-研究生的顺利转段,本研贯通培养,完成长周期学习。在基地遴选-培养等各环节加强引导,鼓励各有侧重地形成特色化方案,对基地增加资源供给。探索积极的培养和就业鼓励政策,鼓励优秀学生加入未来领袖人才的培养。
例如,对经基地推荐参加国际组织等机构实习的本科毕业生,可在一定时间保留研究生推免资格,实习结束后回国继续读书;对在有国际组织等机构实习任职的优秀毕业生,在回国就职时相关行业用人单位应优先考虑等。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建立健全能适应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的未来领袖人才培养需求的各领域的专业师资团队,同时,鼓励积极引入国际组织官员等组成的校外实践课程导师团队,建立校外实践平台,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提升实操能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