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萍)信息技术作为工具被引入课堂,会与小组合作模式产生什么样的火花?近日,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在望京实验学校举办“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探索”现场会,总结“北京市中小学数字化学习方式系统变革项目”实践经验,并探讨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对于小组合作模式来说,信息技术的附加值在哪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教授李玉顺认为,不同于传统的讲授模式,技术支撑下的小组合作学习更加精细化。“通过创设情境、实时演示与互动,可以改变师生交互关系,培养孩子多样化的思维”。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副主任王凯对此表示赞同,他以物理课本中“力”的概念学习为例说道:“学生上课时已经将‘力是什么’这一概念背得滚瓜烂熟,但一进入现实场景,让学生讲讲生活中的力时,学生却认为,力是自身属性,推人说明自己有力。”这样的思维,在他看来可以由信息技术的引入进行改变。“数字化学习方式变革,追求‘长脚’的技术和‘有根’的技术,技术走进校园还不够,还需要在课堂生根,而现实场景的创设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这能让学生对抽象概念或远距离事物有直观感受。”
他提出,核心素养、教育盲区、学习发生是技术引进的目的,而以学生为点,以教育实现为轴,从课前、课上、课下三个方面进行变革,则是技术的切入点。“技术思维进课堂,需要从‘即时交互、用户控制、资源开放、知识跳转’等四个方面改变教育盲区。”
《中国教育报》2016年12月22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