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诸多报道将教育培训机构老师的薪酬待遇描述的十分诱人,教育培训机构逐渐成为人们眼中的“大蛋糕”。但事实上,当公立老师纷纷跳槽进入教育培训机构的同时,却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弃机构而去,选择做一名“自由教师”,一进一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机构老师频频出走?脱离机构后老师如何生存?
机构“苛政”猛于虎 老师生存空间受挤压
“报道中的薪酬是机构画给老师的大饼,能实际拿到的没有几个人。”从某知名教育机构离职的尚老师说道,“挣得的确比公立老师多,但公立老师一天也就讲3~4课,我们要讲8节甚至10节课,这样平均下来,其实每节课的课酬并没有提升。”而据该教育机构最新财报显示,在总营收成本中行政占38%、营销占16%、课程支出45%,老师已沦为机构运营的成本,成为了被削减的对象。
究其原因,在于传统教育机构在2006年后飞速发展,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高强度扩张。场地租金,人员成本,营销花费飞速上涨,运营成本激增。为保持盈利状态,教育培训机构对外大肆招生,扩展生源;对内则采用更替老教师、减少课酬、增加课时等一系列简单粗暴的手段。
面对大量涌入的学生,教育培训机构“减少课酬”和“增加课时量”双管齐下,“赚的和以前差不多,但却比以前更累了”这是大部分机构老师的心声。以前的脑力工作者,正在变成体力工作者。同时,教育培训机构将有议价能力的老教师替换成没有经验,不具备话语权的年轻教师,2011年,龙文就曾逐步辞退有经验的老师,从大学中大量招聘毕业生,集中培训打造成符合要求的老师,以增强机构对其的主导作用。工作强度和薪资待遇的严重失衡,成了压在机构老师身上的“苛政”。
发展上升通道狭窄 成长极易遭遇天花板
跟工作强度大、待遇低紧密相关的是,老师本人和教学内容的不断贬值,上升通道狭窄,缺乏成长空间,绝大部分机构老师既不可能做到管理层,也丧失了跳槽到其他机构的本钱,成了教育培训机构的笼中之鸟,插翅难飞。
郝辉曾是教育培训机构的英语(精品课)老师,只有20岁出头,她表示在教育培训机构最苦恼的是教学方面提高不足,没时间做教研,也没机会打磨自己课,用机构的统一教材、课件,课越讲越熟,但都不是自己的东西。机构内对老师培训提升也非常缺乏,个人能力很难提高。
“教育培训行业的老师出走的很大的原因是上升渠道过于狭窄,对于很多机构老师来说,唯一的上升通道只能是走向管理层,但管理岗位的淘汰率高、竞争激烈,尽管一些机构对内有干部培养计划,但这些计划在落实和效果上,并不如人意。高层内定、上下级关系占了很大成分,很难触及基层老师,最后导致基层老师被迫跳槽或者转行。”某教育培训机构师资主管陈寅说道。
堪比宫斗的是“师斗” 竞争激烈环境恶劣
据了解,在教育培训机构要想成为“薪资尚可、学员尊重”的老师,除了需忍受高强度工作压力和狭窄的晋升空间,还要能够适应机构内部的工作环境。
从知名教育机构离职老师余跃曾发微博称:“#聪明人和精明人#是任何一家公司里面都有的两个群体,前者凭本事吃饭,信奉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不屑于做违背做人原则的事情,也不阿谀奉承,天生就是打江山的硬汉;后者离开大机构就很难找到同样的待遇所以忍辱负重,内战功夫一流。”可见,教育培训机构内部的斗争已经非常激烈。
实际上,随着教育培训机构的扩大,入驻老师的增多,良性的教学环境日益恶化,同科老师之间的竞争诋毁、被人恶意销毁高分评分表、不合理排课…..等等,面对这种情况,即使很多老教师也无奈的说:“这是常事,干这行功利性太强,切忌投入太多感情。”
著名人文学者钱理群先生曾说道:“一个好的老师,他会对学生有一种精神上的辐射。”然而,如果不投入太多感情,又如何能够打动学生?老师的价值又如何体现?归根结底,在于传统教育培训机构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以营销为核心,以利益为目标”,打着名师的旗号,却将老师逼离教育的中心,本末倒置的教育偏离了教育的本质。
老师需为教育核心 名师+直播释放教育效能
诸多问题下,机构老师的离职潮一波接一波。而近几年互联网+迅速发展,“互联网+教育”为机构老师辞职单干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曾任衡水中学化学老师,某机构高考(精品课)化学负责人赵海燕在老师好App首秀,直播一小时收入高达13305元,她表示:“看似简单的直播课,背后是老师好App师资团队的全程支持,包括初期直播建议、课件美化、宣传推广等等,我需要做的就是专心讲好课,扶持老师是老师好App的独特之处。”
近年来,在线教育平台逐渐认识到了老师的重要性,老师好App率先提出的“名师+直播”创新模式,帮助老师通过直播的形式,帮助老师打磨教育精品,输出有价值的教育内容,从而形成个人名师品牌,孵化名师IP,培养老师自我包装、自我培养的意识,从内容输出端开启传统教育行业的良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