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复习关注点
1.由于取消选考,调整基本集中在大阅读板块,其他板块尽量不作调整(古诗文阅读就是默写减少1分,文言文阅读体裁有可能还是人物传记),不给考生增加过重负担。
2.全卷阅读量有所增加,但总体上控制在5%以内,不会过大。必要时有可能降低论述文、文言文的阅读量。如果以2016年的三套全国卷(9000字左右)为参照,明年的阅读量可能会增加400字左右。(如果其他部分篇幅有所压缩,可能还会减少)
3.总体上看,与2016年试卷相比,选择题可能增加,主观题相应减少。主要是为了让考生的书写量尽量合理,包括减少默写减少1分也是如此。除大阅读增加选择题外,古代诗歌鉴赏有可能出现选择题。古代文化常识明确考查,有可能会涉及到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
4.默写篇目不会调整,仍然是64篇,估计近两年都不会调整。网络上流传的篇目调整是假的,好事者所为。
5.文学类、实用类文本类型存在不确定性。
6.大阅读中的选择题,既有多选题5选2,有可能取消3、2、1的评分,只有3分和2分;也有四选一。
7.对考生可能的冲击和影响。(教师心中有数,注意解决此类问题,不宜向学生讲)
(1)阅读量增加,对快速阅读、加工整合信息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阅读能力强的考生将会受益。
(2)作文要求快速审题、构思、写作。(阅读量增大,留给作文的时间会相对减少)
(3)不能完卷的考生可能会增加,分差较以往加大,总体区分度会比以前显著。
(4)备考计划调整,考生复习任务加重(大阅读以前只选择一种文本)。
(5)倒逼中学调整复习策略。
数学复习关注点
1.在能力要求内涵方面,增加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要求,增加了数学文化的要求,更加明确具体。
2.现行考试大纲删去“几何证明选讲”,那么像2016年高考卷Ⅰ中⒇题解析几何试题的第一问 直接出现直接利用平面几何知识才能解答,这种命题可能性会有所降低,但解三角形和立体几何中对平面几何知识这一工具仍然依赖。而极坐标与参数方程作为解答解析几何的重要工具,这些知识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增强,而文科对“不等式选讲”中解不等式和利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去证明不等式的能力要求有待提高。
3.在数学能力要求中强调应用性和数学文化,因此我们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应用要加强,对概率与统计方面的知识要适当强化。数学能力要求强调综合性和创新性,数学考试是对人思维水平的最好检验,试题的题量和难度以及知识点的分布都是刻意设计的,是基于数学自身的特点而设制的,为了强化数学的工具性,高考中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数学能力,均会得到充分的考查。
4.数学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不可或缺的工具,解决数学问题的中心环节是化归与转化,其他数学思想方法是为化归与转化提供服务的,通过数学的学习,强化归纳推理能力,和类比推理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在数学压轴题中均会得到充分的体现。
5.像2016年全国Ⅰ卷“概率与统计和解析几何”的不常见的数学模型,今后尽量不再高考题中出现,重点考学生熟悉的数学模型,但考查数学思想方法是意料之外的通性通法。
6.解决数学问题的时间长短与否,解决过程简洁与否,能直接区分出考生的思维水平和计算能力的差异,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强化一题多解、一题多练,从变式教学中提炼出举一反三的规律,在教学中要强调计算的熟练性和合理性训练。
英语复习关注点
1.教育部考试中心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的修订内容》中,没有英语学科的修订说明。2017年全国高考考试大纲英语学科没有变化。
(1)考查内容与要求、题型、难度的会保持稳定。
(2)命题选材丰富多样,落实立德树人任务:通过命题的选材弘扬中华优秀文明,引导树立民族自信;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中外文化知识,助力文化品格培养;体现“一点四面”和“一体四层四翼”。
(3)全面考查语言能力,尤其重视考查阅读理解能力:高考英语试题对语言知识运用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都是在语篇层次进行。
2. 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考纲中的3500个单词和和由词形的变化产生的相应的派生词的识记;基础语法的掌握与运用。
3. 重视语篇。语篇是英语学习和教学的基础文本和学习资源,对英语语言中词与句的准确理解和正确使用离不开具体的语篇情境。因此,应该改变原来脱离语篇情境学英语、教英语的状态。
4. 重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英语学习和教学牢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场,注意中外传统文化及优秀资源的宣传。英语不仅是纯粹的交流工具,它承载着异国的历史文化、思维习惯、价值取向等深层次内容。面对五花八门的语言材料,应当注意甄别内容,择其善者而用之。既要培养国际视野,更要养成中国情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5. 要加强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听、说、读、写技能应全面协调发展。
物理复习关注点
1.进一步细化对“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要求,增加例题进行阐释,明确能力考查的具体要求。
2.优化考试内容。修订后的考试大纲删去选修2-2的内容,将选修3-5的内容列为必考,其余2个选考模块的内容和范围都不变,考生从中任选1个模块作答。
3.由于3-5模块中的动量、原子及原子核(波粒二象性)纳入必考,所以功、能和动量综合的问题要引起必要的重视,相关的学生实验也是必考内容。
4.物理高考试卷结构保持不变,试题难度会逐渐下降,平稳过渡到关注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和进一步强化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深度考查。
化学复习关注点
1.大纲考试范围与要求中突出了对学科素养的要求,而且在2016年高考试题中有充分地体现。我们要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中。
2.新考试大纲删除了选考模块【选修1:化学与生活】和【选修2:化学与技术】,其中删除【选修1:化学与生活】模块对我省的高考没有影响,因为前几年的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考试说明”本不包括该选考内容。删除【选修2:化学与技术】之后,化学的选考由“三选一”变为“二选一”,即只需在【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两个模块中做出选择,可以减少老师备考、学生应考的选择性困难,更重要的是减少考生应考时填涂选考失误的概率(前些年,这种失误较高,使得化学36题难度系数值严重偏低)。
3.两个选考模块的删除不影响其他考试内容,其他内容要基于新考试大纲的具体要求来理解实施。新考试大纲与原考试大纲对考试内容的要求有很大的改动,有删减、增加、调序以及措辞变化等。已经在化学教研活动中进行详细解读。
生物复习关注点
一、考纲调整:
1.能力要求的调整。将“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调整成“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与生命科学相关的突出成就及热点问题。”这是说法形式上的调整,无关紧要。
2.内容要求的调整。在考试大纲中删去选修1中“植物组织培养”的内容;考试说明选修1中增加“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以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选修3中“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调整成“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含PCR)”。选修1的内容更少了,选修3内容更多了。
具体是:选修1进一步删去了专题3,只复习专题1、2、6即可,专题3、4、5不是考试要求。“某种微生物数量的测定”以及“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原本在教材中存在,只是强调提出而已,其中“微生物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只是泛泛而谈、广义的,其在专题1、2中本身都涉及了。选修3的内容增加了,即强调了基因工程中PCR技术。 PCR内容在选修3中已存在,只是要多讲。
二、复习关注点:
总体上,选修1内容比选修3内容要少很多,复习时间相对少些了。总体上这次生物调整变化不大,复习的格局不会有变化。
1.选修1的复习:删去原来教学中的专题3的内容,只复习专题1、2、6内容。注意微生物计数、发酵产品、培养筛选等。
2.选修3的复习:复习的内容不变,但注意PCR技术的讲授。PCR内容难度不要超越选修3教材本身,选修1中也有PCR内容,难度大,不要放进选修3中去讲。
思想政治复习关注点
一、考纲调整:
思想政治考试大纲只对能力考核目标进行了修订,考试内容等其他部分未作调整。能力考核目标修订情况如下: 1.能力考核目标总体框架保持不变(仍然是“四种能力”)。2.能力目标表述及解析内容进行了修改完善。表现为:(1)简化能力考核目标文字表述。主要是删除冗余、进行概括,使表述更简练。(2)拓展个别能力分项要求。如“调动和运用知识”这一目标,原来只要求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学科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现在要求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增加了“推理”);再如“论证和探究问题”这一目标,原来要求是“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现调整为“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创见性作答”。(3)丰富和完善能力目标的解析内容。主要是对个别动词进行了调整,使之更为贴切。(4)每个能力考核目标均增加举例说明。即由1个例子增加为2个例子,从而使示例的代表性更广。
二、复习关注点:
1.复习教学要渗透“一点四面”,强化育人功能。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指引学生增强价值判断和选择能力。(2)加强依法治国理念教育,培养学生树立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2.坚持能力立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1)关注逻辑思维能力。特别是基于学科基础知识的推导,以及与具体材料相结合的演绎。
(2)注重基于证据进行推理。着重训练运用学科知识,基于试题材料作出判断和推理(包括推断、推测)。
(3)强调过程与方法。要联系生活,更加关注思维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融汇学科思想方法,提升学科综合素养。
(1)要跨越知识提炼学科思想,形成学科思维,避免知识的碎片化。
(2)学会辩证地、历史地看问题。
历史复习关注点
(一)考查目标的修改
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上考查目标,有两处修改:一是将“科学历史观”修改为“唯物史观”,一是增加“发现问题”能力要求。以上修改,主要是为了:
强化理论指导:强调理论在指导历史认识方面的作用,促进问题意识和理论指导相结合突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学科能力的最高体现,突出发现和创设问题,使能力体系更完整,是对能力体系的提升。
(二)能力目标的完善
调动和运用知识
旧: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
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
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新:辨别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
理解历史叙述与历史结论
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描述和阐释事物
旧:客观叙述历史事物
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新:客观叙述历史事实
正确解释历史事物
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
论证和探讨问题
旧: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新:发现历史问题
论证历史问题
独立提出观点
以上能力目标的修改,主要是为了:细化能力目标,使能力目标更清晰、准确、具体,有层次,系统化。
(三)考试内容的调整
选考部分去掉《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选考一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去掉:梭伦改革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保留: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选考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中,“非战公约”“国际联盟” 合并为一条“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中,去掉“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中,去掉“印巴战争”
选考三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东西方的先哲”中,去掉“亚里士多德”。
以上考试内容的调整,主要是减少重复内容,一方面减轻考生负担,另一方面优化知识结构。选修部分去掉《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某种意义上意味着试题难度可能会下降
(四)复习关注点:
1.正确对待考试大纲的修改,避免过分解读造成的方向性错误。
2.重视核心素养的研究,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的研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3.关注高中新课标《中外史纲要》中提出的学习主题,将其与考试大纲列出的考点进行认真对照,在教学中落实新课标关注的重点问题。
4.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如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文学艺术与科技成就等。
地理复习关注点
一、考纲调整:
2017年地理考纲修改内容的解读。2017年修订后的地理高考考试大纲删去“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考生从“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模块中任选1个模块作答。很显然,这一删减,首先是为考生减轻了备考负担,考试内容减少了。其次,上述3个模块中,“自然灾害与防治”偏重自然地理,难度略高,因此删去“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实际上也降低了选修内容的考查难度,体现了高中地理课标修改中降低难度的新要求。
二、复习关注点:
1.领会高考命题“一点四面”新要求,把准复习方向。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高考要体现一点四面的基本原则。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当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面。文科试题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高考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作用。地理学科可通过反映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等诸多议题,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现代化建设以及全球发展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全球化视野。 文科试题还要考查创新能力,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独立思考、自主判断,能够将不同形式的试题材料转化为有效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并且多角度综合运用相关学科原理和方法探究问题,辨析不同观点,符合逻辑、规范地进行表达和阐释,或者能够找到新发现、得出新规律、提出新结论。
2.跟进地理课改新精神,体现素养导向。地理备考应尽快做好与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衔接,梳理地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层次与关系,在教学备考中适当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关系、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2016年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在全国卷试题中得以全面考核,2017年会继续加强,因此,教学中要把教材、考纲中的考点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一一对应起来,有的放矢,精准备考。
3.在必修1教学中,适当融合“自然灾害与防治”的相关内容。但不宜过度拓宽和加深。近年地理试题最明显的特征是“以人地关系的分析”为支点,重点复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通过考查广大考生对“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等”人地关系的认识与态度,引导考生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形成文明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学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