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专业统考在即,各考生在紧张备考的同时,也需知晓艺考乱象的背后,有一条连接考生、中学、培训机构、招生中介、高校艺术专业的灰色利益链。了解其危害,防患于未然。
1、交钱买学校
一些招生中介四处兜售艺考“包过指标”,名单涉及几十所高校艺术专业;一些交了钱的考生,竟然可以提前拿到考题。
刘先生是一名考生家长,他儿子上的美术培训学校校长问他:“要不要买个学校?”说着,就拿出一份价目表,上面几十所高校“明码标价”,便宜的四五万元,贵的十几万元。校长说,他们跟大学有关系,只要花钱,考试时画的差一点,专业课也包过。
刘先生当时“没买”,但随后的见闻让他焦虑。他陪儿子在考场外候考时,听到很多家长议论,这个学校只招30人,听说指标已经卖完了,咱这不等于‘陪考’吗?”
培训班老师说,买了指标的考生包过专业课,但文化课考试不包过,剩下的机会就是你们的,别泄气。”
几名尝到“花钱包过甜头”的考生说,高考前一天,培训班通知要考某部电影的影评,并给出了要点。第二天考试中一道大题,果然就是那部电影的影片分析。更奇怪的是,培训班老师竟然可以胸挂证件,到考场里“转了几圈”,现场“指点”。
2、提前接受“特训”获“真题”。
一招生中介的负责人自称,多年“操作”二十多所高校艺考,考生缴纳6万元至十几万元不等的费用,保证拿到艺考合格证。
他说,“包过”分为“半包”和“全包”:一本重点高校,包过专业课,但不包文化课;二本院校,不仅包专业课,考生文化课只要达到最低分数线,保证可以录取。
一所211高校的“操作手法”是:考前带学生去该校,接受艺术专业教授的“特训”。考试内容都给你“点到”,告诉你要画人头像、苹果还是橘子,评分标准是什么,基本上就是“真题”了。
3、利用主观评价影响艺术考试
因艺考没有标准答案,比如一幅画,如何衡量其“表现生动、艺术气息强”,一般靠主观判断,所以艺考“评分猫腻”较多。如有的评委只要听琵琶弹奏指法,就知道这位考生是不是自己培训过的,给其打高分。
4、培训班为抢生源“拉拢”校长
一位办美术培训班的老师说,在当地大大小小的美术类培训班得有三四十家,有的有资质,有的没资质,水平也是参差不齐。为了生存,各培训班之间的竞争也非常大,甚至恶意争抢生源。
有些培训班为了保证生源人数,去“腐蚀”一些学校的校长和相关老师,每推荐来一个学生给一定比例的分成。在行内被称为“渠道”;有的培训班为了节约成本将上课地点选在了二环外很偏僻的地方,各方面硬件措施非常令人担忧;有的培训班甚至将全部学费送给校方,而自己的培训班将赢利点放在饮食、住宿等其他项目上。
受害事例:
1、轻信艺考“暗箱操作”5万打水漂
李女士的孩子吴迪(化名),是高三应届毕业生,其文化课统考成绩,一直在200多分徘徊,便学习了美术专业。不料,去年12月的全省美术联考中,吴迪失利未过分数线。为让孩子上大学,做家长的想尽了一切办法!李女士开始四处打听“包过”的培训机构。
后来,一家艺考培训机构的老师,收了李女士5万元用作“操作费”。结果,她的孩子不仅未能通过校考,对方还拒绝退费。
2、几万元买假文凭
有的同学花万元拿来的假证书,上面盖章、格式跟原艺考成绩单一样,就是网站上查不到,打电话校方不认可。
【百年英才小编】
为规范艺考工作,教育部发出通知,在完善评判规则和评委结构、信息公开等多方面做出了明确要求。一些院校也采取了相应措施,如,试题在考前一天从题库中抽取,并在有监控设备的保密室印刷;考试时间和考场安排都通过抽签决定;考生不需说出自己的姓名,只需报出身上佩戴的序号;考官之间不沟通,背对背地打分;启用电子化评分系统等,以减少人为因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