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为了推动“长征精神”在新时代青少年中的传承,也让各界委员了解我国基础教育一线的发展变化,11月16日,由本刊编辑部和北京市朝阳区教委联合举办的教育之春总72期“感受发展、走近朝阳”系列沙龙,邀请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各界专家走进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了解这所学校前后持续18年中关于长征精神传承的实践探索。
全国政协委员、火箭军政治工作部原副主任、中国文联原副主席张西南,全国政协委员、解放军第306医院原副院长、中央军委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牛忠英,新中国第一批少先队员、中国关工委副秘书长李启民,“知心姐姐”、中国关工委专家委员会委员卢勤,首都文明办未成年人工作处处长常建军,北京市朝阳区文明办副主任杨晓昇以及北京市课程中心研究员李群等等各界专家以及来自朝阳区基础教育界校长百余人参加了沙龙,来自首都各大媒体的记者参与了报道。
“感受发展、走近朝阳”系列是教育之春沙龙依托具体案例开展的尝试,意在引导全国政协委员与社会各界人士走近基层、走进校园去感受、发现校园中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着的变革,从而为委员履职参政提供参考和借鉴,为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该沙龙得到了许多全国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专家的支持,此为走近朝阳系列沙龙的第7站,在此之前沙龙已经先后组织嘉宾走进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白家庄小学、朝阳实验小学等教育一线。
★
直面长征这段厚重的历史,作为教育者,我们也在思考着如何走好属于自己的“长征路”?怎样让“长征精神”在教书育人中落地生根?再次走进芳草地国际学校,参加“红领巾·红军行”主题研讨沙龙,回眸这个主题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与实施,作为一个“课程人”,我深深地体悟到了教育的意味。
一次活动的价值和生命,一定是唤醒。唤醒每一位教师,唤醒每一个学子。那么,在这种教育的内化过程中,我们怎样更扎实地前行?我想从以下几点说来。
第一,理解教育的意味。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曾经说道,“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红领巾·红军行”就是在唤醒,让孩子在体验的过程中,触摸历史,唤醒起拳拳赤子之心;在克服一个个困难中,让师生拥有钢铁般的意志,不畏艰难险阻,共筑教育的明天,祖国的未来。
第二,构筑理性的教育节奏。走进芳草地“红军行”主题课堂,我深深地被震撼着。因为,前期作为一名“课程人”,和芳草地国际学校的教育同仁理性地构筑这样的课程的时候,我当时还是一种远观。然而今天当我走进这样一个课堂,看到师生们用一串串意义非凡的数字、一件件弥足珍贵的文物、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一首首震撼人心的诗与歌,构筑起跌宕起伏的教育节奏时,我们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着激荡着,我们感受着教育的温度与厚重,教育的诗意与意蕴,更感受着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共同构筑民族的精神与风骨。
第三,品质课堂需要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思维。在芳草师生呈现出来的“红军行”这一整合了多种学科的课堂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教学中既有感性的呈现,又有知性的讲解,更有师生深层次互动后的理性的领悟。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将感性、知性、理性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的启悟过程。
第四,构筑合理的课程体系。芳草地国际学校的课程引发我们思考:
1.教育的目标维度:我们要让孩子传承什么样的精神?引起学生的何种身心发展变化?2.课程实施内容的维度:教育工作者如何在人类经验中选取组织何种有价值的经验给学生,来构筑我们合理的教育与教学内容?3.实施的维度:我们需要通过何种方式使学生习得经验?4.评价的维度:我们如何知道学生的经验发生了改变?
感受芳草地师生18年来一路走过的风景,我们欣然发现,芳草地老师们通过这样的课堂,通过这样的教育,通过这样结构化的课程,去立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构筑了课程的四维体系建设。
我相信,更多的芳草学子经过“红领巾·红军行”系列主题实践课程的研习,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他们一定能够成长得更加坚实,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他们一定能够拥有相融东西文化,独立人格的精神与风骨。
我也相信,未来的教育,也因为更多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化,会唤醒更多生命中深层次的感动、撼动与行动。
面对未来,让我们共同构筑有诗意的教育,有远方的教育,有文化意味的教育。植根教育,面向未来,方能春暖花开。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