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6月7日消息(记者沈静文 实习记者蒋勇)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2016年全国统一高考今天开考。严肃的人说,这是“作弊入刑”第一年、是“史上最严”高考;轻松者则调侃,对于940万考生中的大多数,这大概是人生中最后一次只看分数不看颜值的竞争了。
此刻,高考首日的语文、数学科目考试都已经结束。高考第一天,考生如何走进考场,送考家长又是什么心情?
早晨7点多,北京西城,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考点门口。对考生和家长,这是箭在弦上的时刻,尽管学校大门外人头攒动,但人群中都是谨慎的低语。孩子们挥别父母,头也不回地进去,家长嘴里说着“不紧张”,话筒一伸过去,突然感慨,“平时孩子比较粗心,我只希望孩子千万不要马虎,别紧张,发挥出自己的水平。”“不要急功近利,因为这是一次大考,也是一个起点,但不是终点,以后的大考还多呢。”“一会儿开考以后半个小时左右,基本上没什么问题我们就回去等,相信又有送考老师,社会这么多关注的,周边这么多居民,也别因为高考生活都乱套了。”
8点45分、8点55分,考场铃声两次响起。9点,高考第一科语文考试正式开始,在吉林省国家教育考试考务指挥中心,五十四块屏幕轮番切换,显示着全省各考场的实时监控画面。部分被邀请到这里的考生家长正急切地从屏幕上找寻自家孩子的身影。
记者:找到自己的孩子了吗?
家长:找到了。
记者:在哪个考场?
家长:六中4考场。觉得挺公开公平的,我感觉现在考试形式挺好的,考场针对家长开放,也让家长对这次高考可信度非常高,对孩子来说也是传达一个好的信息,没有什么紧张的,正常发挥就行。
伴随考试正式开始,考场外家长渐渐少了,但仍有部分在考场外翘首以待。
家长:我是今天在家里搞好了饭,订了房间给他中午休息。
记者:几点来的?
家长:10点钟就来了。
记者:在这觉得时间长不长啊。
家长:过得太慢了。
在江西,考生家长陈先生请假从兴国赶到赣州陪考,考场外遮阳的地方只有门口的几顶遮阳棚和几处树荫,上午2个多小时的守候,尽管一直站在遮阳棚里,他还是热得汗流浃背。陈先生说,“家长在这里等,最起码给她打气,让她知道我在这里等她,她更安心。”
第一天的考试后,940万孩子将回到家中,继续准备明天的考试;而两科各940万份答卷,将随后进行妥善保存。
武汉市招考办主任冯农介绍,(高考试卷有)专车去接,公安人员、考务人员直接回保密室。从考点进保密室,(保密室)一个区一个,保密室有电子监控全程录像、全程监控。两天考完以后,集中上交到省考试院,回收以后提供给高校教师进行评卷了。每个区的车辆都有车载GPS,并且有电子监控,车辆走到哪里都有摄像监控、探头。
今天上午,语文科目考试结束,作文题一如往年,在网上引发热议。2016年高考语文作文,各地共有10道试题,题型以材料作文为主,3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另外7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命制。形式、要求各异的10个作文题,该如何评价?
作为传统的“全民讨论”题型,高考语文科目考试结束后,各省作文题迅速成为最热的关键词。教育部考试中心三张卷作文题分别为《奖惩之后》、《语文素养提升大家谈》、《小羽的创业故事》,北京高考作文题《“老腔何以令人震撼”或“神奇的书签”》,浙江《虚拟与现实》,上海《评价他人的生活》,江苏《话长话短》,天津《谈谈“我的青春阅读”》,山东《备好的行囊》。在通读10道作文题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给出的第一印象是:容易上手。
张颐武认为,“今天题目有两个特点比较清楚,一个就是它强化了从个体的感受出发,素材也跟今天的社会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另外一个它这个还是结合了把抒情、叙事各种各样的文体都容纳在以论说为主的框架里边。”
近似的结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余党绪将其概括为“平易近人”。他觉得,总体上看,学生写作应该难度不是很大。
让大多数人无话可说的作文题,当然是失败的;一旦人人有话可说,考题是否又会陷入无法区分学生水平的尴尬?在余党绪看来,今年他最欣赏的作文题之一,全国卷I的《奖惩之后》,就是一道“人人有话说”的题目。在这道看图说话题的题干中,一个孩子第一次考了100分,被家长亲了一口,第二次考了98分,被打了一巴掌。另一个孩子从55分考到61分,待遇则是从被打一巴掌变为被亲了一口。
余党绪分析,读图本身也是一种能力,想象的空间、理解的空间、思辨的空间都很大,话题选择也可以从你的学习到生活,到人生,甚至某些哲理的思考,都可以借助这个漫画展开。
但余党绪并不认可“区分度低”和“人人有话说”之间的因果联系。“题目本身平易,其实只是说它不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理解上的障碍。因为它是一个考试,你必须保证每一个考生有一个公共的平台,在这个题目的设计上面,你至少在语言上面、在设计的内容上面不应该让学生有太多的障碍,我说它平易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这个题目本身其实设计了很多空间、很多平台,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一个平台和空间,他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不过,同样的考题,在考生和家长中可谓毁誉参半。有学生说,题目难度大,其余题目感觉跟平常练的差不多。也有学生表示,“之前没有见过这种图,我写的进步并不代表优秀,其他我觉得还行。”
有认可作文题的,也有抵触的。刚走出考场的胡同学显然对这个题材毫无准备,“应试教育的终极考试高考,这次的作文题本身就在讽刺应试教育,那你觉得这个事情有意思吗?它这个东西就是自相矛盾的!”
孩子说难,家长当然心有戚戚,胡先生认为,“这个题目应该是给家长,给社会上的成年人来思考的问题,我不知道孩子他们会怎么去面对这些,怎么去思考,从哪个角度来看?深度,他的认识可能还远远不够。”
难还是易,众口难调。对于出题者,保证公平是最低要求也是最高标准。选材方面,充分考虑到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之间的考生的差别,努力避免公平性问题的出现。比如全国卷在选择试题材料时,避用新式传播媒介中热议而传统传播媒介中罕见的话题,避用经济发达地区常见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稀少的事物,避用新近流行、被赋予特定内涵的词汇。余党绪说,评价作文题的好坏,需要从多个维度考察。对诸多期待高分的考生来说,一份好的作文答卷又是什么样的?张颐武认为,一在审题,二在语言运用。三不要出现负面的因素,比如套题,一看就知道是把别人平时老套子的作文拿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