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后,“世界最大的高考工厂”毛坦厂中学引起舆论广泛关注。据报道,对于毛坦厂中学的毕业生来说,当他们开始了宽松而自主的大学生活,回看高中三年,却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一名学生说,“刚开始在教室里面待着,感觉非常厌恶毛坦厂,搞死不想来,放假之后,就是现在上大学了吧,感觉毛坦厂的时间真的很充足,大学真的很无聊。”这是不少毛坦厂中学毕业生对大学生活的真实感受。
其实,高考前的“忙碌”、“紧张有序”,和上大学后的“无所事事”,“无聊”,几乎是我国大部分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紧张学习学到高考就结束,高考前的最后一课变为“撕书”,暴露出我国基础教育严重的升学导向——一旦完成升学目标,就陷入目标迷失,以及大学对人才培养的漠视。
这是基础教育应试导向的必然结果。从小学到高中,无论是学校老师,还是家长,都教育孩子,努力学习,只要考上大学就好了。因此,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考大学就成为自己的目标,除了分数,没有自己的个体兴趣和梦想。在高考结束之后,大家所见的是,有的学生就开始醉生梦死,从高考结束到大学升学长达3个月的时间里,无所事事。进入大学后,有的考上名校的学生,有严重的“高考后遗症”,认为自己已经功成名就,对于大学生活的规划,就是如何享受,把过去没有睡好的觉补齐。某校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一项调查显示,“睡觉”、“无聊”,是大学校园最流行的词汇,发展到现在,高频词多了一个“上网”。
大学不重视人才培养,也是导致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后,陷入迷失的又一方面原因。很多学生争相进985、211院校,但在入学不久之后,就会对学校的课堂教学、校园氛围感到失望,必修课太多,老师上课并不投入、课堂内容并不精彩,有的学生开学不到一个月,就向高年级学长学习如何逃课。而由于大学的学分制教学管理,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时间,可有的学生没有自我规划、自我管理能力,结果导致宝贵时间被荒废,还有一些学生患上严重的网瘾,第一个学期下来,就多门功课不及格。据统计,大学生退学,集中在大学一年级,占到70%以上,退学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成绩不合格。
这令人嘘唏,可每年都有不少学生上演高考前奋发图强,高考后迷失彷徨的悲喜剧。而有意思的是,即便如此,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也是,高考前管得很严,目标是把孩子送进大学,而高考后,家长就开始甩手不管,学生想干啥就干啥。这令人困惑:我国社会关注高考,究竟要的是什么,难道就是大学生的身份吗?高考考进大学,只是成才路上的一环。如果没有后续的努力,考进再好的大学,也可能一事无成。今年我国的大学毕业生达到756万,到5月底,就业的只有一半,对此,有一些人的理解是,就业的都是“好大学”的学生,没有就业的都是“烂大学”的学生,其实不然,大学生就业靠的不是学校身份,而是自己的能力,以为考进什么大学,就决定什么样的未来的观念是完全错误的。
在强调“身份”的社会,高考后的录取,会给学生一个“学校身份”,学生获得这个“身份”,就被视为成功。但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高考对于学生来说,只是获得新的学习机会,能否成才,完全看自己。这也是我国高考改革要取消录取批次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不再有批次的划分,也没有一本、二本的身份标签,这要求大学必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也告诉所有学生,中学学习的目标,不是改变自己的身份,而是为未来进一步学习打基础、做准备,不管大学的教育如何,每个学生必须做好自己的大学学业与职业发展规划,这才能对得起高中和长达12年的基础教育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