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7-567-088
通知公告:

我院2024招生已正式启动,名额有限,预报从速!

点击报名

免费获取简章

认真填写以下信息,免费邮寄招生简章!

申请人 *
联系电话 *
邮寄地址 *
身份证号 *
联系我们
在线报名

报名成功后,48小时内院校老师电话回访!点击在线报名

在线咨询

咨询专业老师为您解答疑问

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中国高教如何借力“一带一路”

发布日期:2017-05-24 11:22:02

@高金萍(北京语言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中国高等教育要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精髓——开放、包容,并以此为契机,持续实践、修身自强,建成高等教育强国。所谓开放,依据教育部发布的《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高等教育应在建立“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中担负起基础性和先导性责任,通过“合作办学、师资培训、人才联合培养与教育援助计划,推进政策、渠道、语言、民心与学历的相通与互认”。在开放的过程中,快速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水平,把中国高等教育的世界影响力从人文交流,向区域秩序、经济贸易领域延伸。所谓包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资源禀赋各异,中国与沿线各国的合作空间很大,合作中产生的风险也很大。应充分认识到这一合作共赢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伟大目标与教育对外开放的现实要求妥善地结合起来,把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统摄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之下,对内加强沿线国家语种人才培养,尽快推出一些能够适应沿线国家需求的科技、文化人才;对外扩大沿线国家留学生教育规模,广泛拓展“知华、友华、亲华”的留学生。

@王润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史论部主任):

“一带一路”的“五通”策略的提出,对中国高等教育海外合作办学有很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五通”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借助“五通”政策,中国高等教育可以在工程建设、金融经济、酒店管理、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开展国际间的教育合作,能够让学生在不同跨文化领域实现“语言-文化-能力”的真正提升,培养能在国际上进行交流的高级人才。而中国高等教育该着力的地方,则正在于用世界听得懂的话语,讲好中国理念,从学术的角度先进行精英阶层的沟通,进而影响“一带一路”国家沿线的普通民众,最终达到民心想通的境界。保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成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互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中国高等教育在这方面大有可为。有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3月19日,我国经审批机关批准设立或举办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有2,403家,其中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约占90%。中国已经成为跨境教育主要的输入国和重要的输出国。中外合作办学应该坚持优化办学,依法办学和规范办学。

@铁铮(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要科学认识 “一带一路”。一是要将高等教育事业置于“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思考,从而确定为其提供全面服务的方向、内容、路径和措施。要积极参与、提供全面支撑,而不能袖手旁观;二是继续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根据新的形势,调整培养方向,创新培养方法,加快“双一流”建设,以适应“一带一路”的需要;三是进一步加速与其他国家大学的交流与合作。既要向国外学习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也要向国外讲述中国的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合作共赢真正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蒋朗朗(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近年来,“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高校和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活动频繁举办,中国诗歌作品再次走进了国际读者的视线,掀起了一轮中国诗歌热。在做好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传播者的同时,高校还应积极为“一带一路”建设建言献策,承担起智库的作用,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将开展与“一带一路”相关的教育科研活动纳入全面治理教育结构、学校布局和人才培养计划中。以北京大学为例,2015年以来,学校与沿线20多个国家合作打造“一带一路”相关课程,举办了数次“一带一路”主题论坛或研讨会,拟成立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重点推进“一带一路”全面研究,通过整合各方力量,以国别研究为基础,加强和凸显学术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的需求。

@刘长旭(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助力高校学科建设。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涉及外交互动、法律保障、教育相通、民俗交流、语言助力、人才支撑等多个需求,这为高校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提供了新动力。二是主动与社会对接,推动高校智库建设。“一带一路”是系统工程,中国文化、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地方政府也要走出去,无论是政策研究与咨询,还是政府与企业规划的研制与落实,高校的智力参与必不可少,高校统筹资源、加强智库建设获得新契机。三是开展文化交流合作,丰富高校办学国际化内涵。壮大“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搭建中外合作研究院,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开展师生互换交流,在促进民心互通中丰富提升高校办学的国际化水平,展望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的新前景。

原文链接:http://www.jyb.cn/zcg/xwy/wzxw/201705/t20170516_638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