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高考填报志愿时。相比往年,今年的考生家长有“一幸一忧”。“幸”的是今年的志愿投档录取模式与去年和前年大致相同,“忧”的是去年平行志愿的招生数据跟前年大不一样,考生家长是对照去年,还是对照前年,抑或去年和前年打个平均值,莫衷一是。
广东在一本和二本(A类和B类)实行平行志愿,当年录取结果是知名院校一片叫好,因为长期困扰这些院校的“断档”、“大小年”等问题从此丢进了太平洋。平行志愿继续实行,考生家长们按照2010年的数据进行多方分析,但结果出来让人大跌眼镜,原先屡试不爽的“校线差定位法”和“排位定位法”出现较大偏差。以中大理科为例,2010年校线差是23分,一跃增加到41分,最低排位一下子提升了5277位,几乎是提升了一半。
为什么两年平行志愿会有那么大的变化?笔者以为,原因在于平行志愿的“马太效应”正在形成。平行志愿以“分数论公平”,让“高分考生不掉档”,把考生家长从繁琐的梯度志愿中解放出来,这一点为人称道。但平行志愿也造成高校招生“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局面,去年,中大、华工、暨大、广外、华师等高校的最低排位都出现“狂飙突进”现象。仔细比较,会发现这五所高校“狂飙”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名气越大的高校,飙得越快。
当然,从考生和家长的心理分析,也容易为去年中大、华工、暨大、广外等名校分数线飙高找到原因。平行志愿第一年,大家都没经验,小心翼翼,还不敢放开手脚,有的考生还按“梯度志愿”的思维来填报。平行志愿第二年,大家都“吃透”了平行志愿政策,敢于跳起来冲一冲,于是拉高了名校的分数。
不论原因如何,在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下,生源质量与院校质量严格对应,这将成为一种长期的格局。所以,今年的考生家长,要重点参考2011年的数据,保守一点,也可以取去年和前年的平均值。除了“马太效应”外,两年平行志愿还带来另一个副作用——生源扁平化,它主要发生在二A院校。考生家长可以好好研究一下它们,让它们“化腐朽为神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