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正在上大学的90后是否陌生,反正我这个年纪的人,小时候没少听说那些通过抓阄上大学的“苦情戏”。剧本基本上是一个套路,两兄弟出生在一个贫寒之家,却同年双双考上大学,一天夜里,父亲将他们召集到身边,主持那个将决定兄弟命运的游戏———抓阄,一个去上大学,一个留下种地。
这类故事的普及,一方面很励志,类似的鸡汤随手就可熬一锅,比如,“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又如,“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竞争当中,哪怕是亲兄弟”;另一方面也会制造恐慌———虽然阄是自己抓的,但规则设计得太残酷,一招致命,让人难免产生未来不在自己手中的感觉。随着国人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教育资源的日趋发达,我以为这种玩法已成过去,没想到还是见识少。只是,这次让孩子抓阄的不是“无能”的父亲,而是学校;抓阄的地点也不再是乡间的柴火垛旁,而是在明亮的大学教室里。
据报道,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的南华大学土木工程系2014级有500多名学生,通过大类招生进入学校的他们,进入大二面临细分专业的问题。院方称,该院共有7大专业方向,因每个专业发展和就业前景不同,若自由选择,必定出现有的专业人满为患,有的专业无人问津。学院领导酝酿、讨论良久,决定采用抓阄的方式,成绩排名前200位的学生可自选一次喜欢的专业。抓阄后,如有同学不满意,还可以找其他同学进行一次互换。
坦白说,一开始听说“抓阄分专业”,我很怀疑该校领导看多了上面讲的“苦情戏”,有主宰别人命运的嗜好,但了解具体游戏规则后,我认为他们纯粹就是太过实诚,缺乏包装的能力,而这其实是必要的———这抓阄完全就是电脑派位的简略版嘛,倘若换上这个高大上的说法,相信质疑声瞬间会微弱很多。至于排名靠前的学生压根就不用抓阄,排名靠后的抓了还能和颜悦色地跟同学换,也算最大程度地让学生能自由选择。说不定有人由此放弃了心中的好专业,却换到了一个心仪已久的姑娘,那这阄抓得也是善事一桩。
其实,不管校方把规则设计成什么样,我都特别想对这帮90后同学说,无论专业好坏,成绩优劣,毕业之后你都很有可能找不到工作,或者找不到心仪的工作。换言之,专业与就业的关联度,远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强。只有承认这一点,你才有可能尽早明确职业生涯规划,少走弯路,而不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纠结上。从这个角度说,还是要重复上面的话,即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尤其是赶路不忘看天的人。
当然,人一生少走弯路的方式有很多种,找个好岳父也是其一,现在拿好签跟女同学换,还来得及吗? □柴辣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