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努力建立以代表性成果为评价对象、以学术影响和社会贡献为评价标准的科研水平评价模式。科学技术部始终围绕“组大团队、搭大平台、拿大项目、出大成果、促产学研”这一中心工作,不断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在科技项目申报、立项与管理,科研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学术团队建设,高端学术交流等方面,务实高效,开拓创新,成效显著。
科技经费大幅增长, 2016年,我校科技相关总经费达7.23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长31.3 %,创历史新高。2016年,我校主持各类科技项目共778项,其中纵向项目534项,横向项目24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稳步增长,2016年立项208项,项目合同经费8860万元,立项数排名全国第33名、广东第4名,资助率达到30%,全国平均资助率为21.6%,高出国家平均水平约8个百分点。
重大项目屡有新突破,承接能力渐强。近三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项(2014年)、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1项(2014年1项)、国家科技部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12项(2015年5项,2016年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项(2014、2015年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4项(2014年1项,2016年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交流合作项目3项(2015年1项、2016年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2014、2015年各2项、2016年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1项(201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专项2项(2014年)、973课题4项(2015年3项、2016年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项目1项(2015年)。2015年首获省级创新团队项目,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陈雪梅院士领衔的“重要经济作物性状改良创新团队”成功入选“珠江人才计划”引进第五批创新创业团队项目。
搭建了一批符合地方科技发展和产业转型需要、研究特色鲜明的一流重点科研平台。近三年,重点科技平台建设进展迅速,国家级重点平台有新突破。2014年组建9个重点科研平台;2015年组建11个科研平台,其中国家级1个(医学合成生物学应用关键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省级5个、市级5个;2016年组建17个科研平台,其中2个国家级平台(二维材料光电科技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实验室)、省级9个、市级6个。我校现有理工类市级以上重点科研平台81个,其中:国家级平台5个,省部级平台27个,市级平台49个。
科技成果质量稳步提升,李清泉教授主持的“道路路面动态检测关键技术及装备”获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邢锋教授主持的项目“大掺量工业废渣混凝土高性能化活性激发与协同调制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5-2016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5项,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3项,获深圳市科学技术奖励8项,其中李景镇教授获市长奖。光电工程学院王义平教授入选2015年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对象。心理与社会学院罗跃嘉教授当选科学中国人(2015)年度人物。光电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张晗教授一篇论文入选2015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
高质量论文总量连年上升,SCI收录论文由2009年的235篇增至2016年的1533篇,2016年在Nature、Science的子刊、特刊及旗下期刊发表论文5篇,相关领域顶级期刊发表论文8篇。光电工程学院阮双琛教授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Advanced Materials》发表文章;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李景镇、徐世祥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杂志发表文章;物理与能源学院范平教授课题组在《Scientific Reports》发表文章;光电科技协创中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论文;深圳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蔡志明教授团队在《Nature Methods》发表文章;医学部特聘教授黄鹏团队为《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撰写综述;光电工程学院张晗教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和《Advanced Materials》发表文章;光电工程学院兼职教授Robert H. Austin院士在PNAS上发表研究成果;光电工程学院生物光子学团队许改霞教授在《Chemical Reviews》上发表综述;罗跃嘉团队在Nature子刊发表论文;医学部吕德生和Dennis A. Carson特聘教授团队在《PNAS》发表文章。
产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优秀科技成果。首次采用与国际上不同的方法自行研制的关键器件“X射线相位光栅”能获得高质量的X射线相衬图像,为癌症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使中国成为既日本和瑞士之后第三个掌握该项技术的国家,其中关键技术属于国内领先、国际首创。成功研制的中国首台基于国产“龙芯3B”八核处理器的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KD-90”体积小、功耗小、造价低,关键技术达世界先进水平,为高性能计算机国产化的又一次重要突破。“相位辅助三维成像与测量技术”,利用相位辅助的主动三维视觉成像原理,完成对物体及景物的高精度和真实感三维成像与建模。成果成功用于文物的三维数字化,三维展示及三维商城建设。已经同联想、华为多家企业开展合作,以“易尚-深大三维数字化及显示技术工程中心”为平台,帮助易尚公司在近三年内累计新增产值35990万元。“全自动化学发光检验免疫分析仪器及配套体外诊断试剂”,主要用于提供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检测、预后观察、健康状态评价以及遗传性疾病预测的诊断信息,是中国化学发光免疫定量分析领域的领先者。“波形控制能量负反馈激光焊接机技术及产业化”的技术特点在国内属于首创,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可使激光输出功率不稳定性小于3%。通过改变激光能量的输出波形,极大地改善加工质量,甚至有些传统的激光加工难题也可以得到解决,实现销售收入近二亿。 “基因重组人心钠肽”,属于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一种新型生物制药,经过近8年研发,该项目通过优化形成了一个成本低、操作简单的大规模生产工艺,并在国内首先建立了活性测定标准和多肽含量微量测定方法等技术规范。2012年底,与中国医学科学院、深圳卫武光明公司以交钥匙工程的方式转让给深圳卫武光明有限公司生产和销售,合同金额达4300万。
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工作稳步推进。2016年我校共有604项专利申请,226项获得专利授权,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48项,2016年专利申请量较去年同期提高 75%,授权专利较去年同期提高24%。近五届高交会共有363个项目参展,达成合同金额1.8亿元,部分技术实现产业化。深圳大学技术转移中心被评为第五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实现技术转化一条龙服务。根据深圳各区不一样的产业优势,我校成立了深圳大学龙岗创新研究院、深圳大学南山工业技术研究院、深圳大学龙华生物产业创新研究院;深圳大学坪山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坪山电化学动力与储电能产业化基地、深大光电科技产业孵化园等技术转化平台,进一步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越办越好,影响力持续增强。学报现是英国《科学文摘》(INSPEC)、荷兰Elsevier《Scopus》、美国《化学文摘》、德国《数学文摘》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源期刊。在全国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类67种期刊中核心影响因子排列第二,并入选“2016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