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下最引人瞩目的系列审判中,两个年轻人的教育问题成为事件焦点。从中可以看出社会真实一面:上层社会在自己子女教育问题上,在穷尽各种可能累积的资源以使其享受到尽可能好的教育。他们所享有教育的品质与水准,都是我等庶民难以想象的。而当纵向不平等加剧,牛校神话自然也在发生变化。
上外附中:留学神校?
为何出国读本科不再是一件新鲜事?家境优越意味着可以获得更多更佳的教育机会与资源?洋高考有多火热,上外附中俨然是一支温度计。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前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副部长王光亚等人的母校,一所多数学生竟然可以不参加中考和高考,还能直接被国内外顶级大学录取的中学。
国华中学“招生难”:当全免费的公益学校遇上“地方生源保护主义”
每年高考本科上线率100%,一类重点本科上线率达92%以上,多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校长实名制推荐上北大的学校。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所高级中学的民办背景:这是由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兴办的慈善中学,自2002年9月创办起便面向全国招收成绩优异的贫困学生。这所低调的民办中学仍然在今天遭遇了生源困难的问题。
来自人大附中的“帮扶”
有了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人大附中成为重点名校也就变得不足为奇了。而随着新学期开学,由人大附中发起的“双师教学”开始了其实验生涯。双师教学是利用网络把人大附中等学校的优质课程同步直播到广西、重庆、内蒙古、河北、北京等省市区的十余所试点推广学校。在人大附中教师远程主讲课程结束后,由当地老师根据本班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助教学实践。
黄冈中学:“考霸”没落
曾经的地方名校因何神话不再?面对市场诱惑,育人为先还是唯利是图?老师的权益如何保障?在多年来一直研究“黄冈神话”的黄冈师范学院教授袁小鹏看来,“黄冈神话”被打破存在多方面原因,尤其是教育环境变化、高考竞争激烈。对此,地方和学校都需要反思。
评论:青春何以平等
除了贫富差距,另外一种“纵向不平等”正在成为中国社会显著特征之一。“法官的儿子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是小偷”,这种曾经被用来证明其他社会劣质黑暗的故事,在我们周围正逐渐成为亟须正视的事实。虽然“平等”依然是官方意识形态的支柱,但是,“人生而不同”,乃至“生而不平等”正在成为中国社会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