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都没有学好,却把学英语放到那么重要的位置,有必要吗?
近日,北京、江苏、上海、山东等省(市)相继传来酝酿高考改革的消息,在各省(市)透露的方案中均将英语考试作为改革的重点。21日,北京率先出台高考改革方案,2016年将实施,语文由150分增至180分,英语由150分减为100分。中考方面,2016年起语文卷总分值由120分增至150分;英语卷总分值由120分减至100分,其中听力50分。
消息一出,各方议论纷纷,有力挺的,有反对的。意见不统一并不奇怪。英语学得好的学生认为这是当头一棒,学得不好的感觉新政策就是福音。从事与英语无关工作的人认为此番改革值得称赞,经常要用英语的人又觉得匪夷所思。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利益不同,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也不同。作为一个高考改革方案,它的影响力主要在于教育领域。为什么这一轮高考改革,很多地方都酝酿拿英语“开刀”呢?
现在全国各地猛学英语的势头有增无减,显然真正用得上的很少。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相关研究表明,在所有学英语或其他外语的人中,真正能学会一门外语并能用外语流利表达、无障碍“跨文化交流”的,最多也不会超过5%。大多数人学英语十几年,最后的结果也不过是掌握些“三脚猫”功夫而已。从表面看来,导致这一尴尬现状的原因很可能是英语教学的保守、滞后、僵化——过于注重语法和读写,缺少对听力和口语的训练,但实际上,根本原因是民众使用英语的机会不多、刚需不强,很多人不出国几乎不用英语。
北京市教委有关负责人说,英语应回归到工具学科应用的位置上。高考改革先拿英语“开刀”,显然与大背景有关——英语“畸形热”。包括绍兴在内的很多城市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开始就教英语。家长和孩子们对学英语的重视超过了学汉语。很多家庭注重英语从娃娃抓起,宁肯花高价也要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在小学、中学期间坚持上英语课外辅导班、培训班,英语作为和语文、数学并列的“三大主科”,中、高考中一直占有很高的总分比。到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更是成为大学生毕业的硬门槛,不少人为拿一张文凭更是想方设法地找“替考”、买“答案”。即使人到中年,职称英语考试仍然驱赶着在职人群去读英语。相比之下,上汉语培训班的孩子就少多了,大学的汉语教育则更加弱化,而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容易提笔忘字,就是刚刚出版的新书,错句、白字能一抓一大把……汉语文化有越来越式微的危险。当中国话都没有学好,却把学英语放到那么重要的位置,有必要吗?确实,是到该改革中高考的时候了。
北京出台的高考改革方案,意义还在于尝试着改变评价方式。如高考英语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3年内有效。这相对于一考定终身,将更为灵活和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