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3月4日消息(记者王晶)“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重要的国家战略。但是,自从‘双一流’建设战略实施以来,‘双一流’高校毕业,也成了一些地方引进人才的重要标准。”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府参事胡卫认为,这是和“双一流”建设初衷相背离的,是在强化唯名校论。
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记者获悉,胡卫将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关于禁止将“双一流”作为引进人才落户条件》的提案。胡卫建议,各地特别是大城市要推进人才引进落户改革,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不能简单以高学历论人才。
以毕业学校作为引进人才的标准 或引导学生忽视能力提升
据记者了解,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就此,胡卫称,“双一流”建设要解决重点建设存在的身份固化、竞争缺失、重复交叉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资源整合,创新实施方式。
但是,从“双一流”建设实施以来,胡卫也注意到,在引进人才时一定程度存在将“双一流”作为学校新的身份标签问题。
他举例称,比如,《2020年非上海生源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本市户籍评分办法》提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届硕士毕业生、“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建设学科应届硕士毕业生,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即可落户。
胡卫表示,从人才落户改革角度看,这具有进步意义。但是,由于直接将“双一流”高校毕业生作为引进人才、开放落户政策的对象,这存在诸多弊端。“简单以毕业学校作为引进人才的标准,会引导学生追逐学校身份,而忽视自己的能力提升,并挫伤非‘双一流’高校、职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胡卫说,放宽落户条件的改革是进步的,但选择谁为对象放开,反映出一地政府部门的人才观。
胡卫称,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以“双一流”高校毕业作为引进人才的条件,并不利于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建议:严禁招聘时把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人才排除在外
胡卫认为,要深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为我国处于基础教育的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就必须明确禁止把毕业学校作为引进人才条件、录用标准的做法。
胡卫建议,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联合成立专门的“教育评价改革办公室”,对各地推进的教育评价改革进行适当指导。与此同时,在尊重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的基础上,对各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发布的招聘公告,进行指导、规范。
另外,胡卫建议,为遏制学历“高消费”,要给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人才平等的就业与职业发展机会,组织人事部门应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岗位招聘,建立基本的学历、职业技能标准指引。同时,不能招聘时抬高学历门槛,把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人才排除在外,也不能简单把高学历人才比例作为考核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建设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