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公布了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15个专业上榜,其中不乏曾被追捧的“高大上”专业。
●专业设置如何与市场需求对接,制止就业率不高专业的盲目设置和扩招,成为当下高校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此之前,我省已确立5所本科高校作为首批试点,为高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探索新路。
“低就业率专业”榜单引发关注
最近几天,大三学生李明(化名)有点郁闷,与同学朋友聊天时都谈论同一个话题:自己所学的动画设计专业到底有没有前途。
李明是周口项城人,2011年高考时,并不喜爱美术的他,在高中老师和父母的建议下,报了美术培训班,当时正兴起艺术热,他就“跟风”参加了艺考,最后如愿考入郑州一所二本院校的动画专业。而令他感到失望的是,前几天,教育部公布了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他所学的动画专业也上了“榜单”,此外还有表演、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生物科学、旅游管理等15个近年来被考生和家长视为“香饽饽”的“高大上”专业,都上了榜单。
“当初老师和父母都认为动画专业的前景非常好,为什么却成了难就业的专业?”看到榜单后,还有两年才毕业的李明首次对自己的就业前景产生了疑问。
感到迷茫的还有正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习法学专业的高敏,此次我省有5个专业被亮了红牌,她所学的法学赫然在列,这让刚刚入学的她产生了转专业的想法。“这几天找老师询问转专业的同学不少,但转专业并不容易,每个系都有名额限制。”
教育部此次公布的“低就业率本科专业”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热议。
中央以及各省的多家媒体都发布了此份“榜单”,不少媒体还对此配发了评论。有媒体认为,教育部对低就业率专业亮红牌是一种教育责任感,此举会制止就业率不高专业的盲目设置和扩招。也有媒体提出,对就业率较低专业既要“红牌”提醒,也要“绿灯”指引,引导高校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就业率低主要是人才培养没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洛阳理工学院教授、党委副书记陈岩说,1999年扩招以来,高校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校均规模都在万人以上,但教学条件、师资水平、基础设施由于教育经费不足没有及时达到标准,从而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更严重的是,高校没有根据经济转型发展及时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僵化,培养模式单一,发展目标趋同质化,从而造成毕业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的“两难”局面。
“低就业率专业”的公布也在高中引起关注。郑州第九中学的一位毕业班老师说,这几天在学校里,老师和学生讨论最多的也是这个信息,教育部公布的名单可以作为高考学子报考时的参考,而不是盲目选择所谓的“热门专业”。
昔日“热门专业”为何上榜
“企业需要的是懂食品加工和检测的人才,而不是满腹理论的‘学院派’,我们更愿意招收高职高专的学生,因为他们动手能力强,可以直接上手。”郑州福晶园企业管理公司总经理刘群立说。
一边是用人市场的人才短缺,一边是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需求。近年来,这种人才的供需矛盾显得尤为突出,也促使外界对大学的专业设置产生了质疑。此次教育部公布的15个专业中,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表演等专业,均是前几年的时髦专业,并曾被广泛追捧。
洛阳理工学院院长杨小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教育部发布该名单是为了加强对高校专业宏观管理,引导高校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从此举的初衷看,教育部的用心可谓良苦。由于我国近来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较大转变,部分行业对人才需求发生变化,就业率低反映了这些专业在最近几年的供需变化。
杨小林认为,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专业设置应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如果不服务社会,教育就不会有生命力。1999年前后,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和部分院校为了招生而迎合学生和家长的需求,开设了不少“时髦专业”,什么专业收入高、就业率高,就设置什么专业,在功利至上的理念下,高校一哄而上,家长和学生也是一哄而上,导致某些专业供求失衡。
高校专业如何“接地气”
教育部公布“低就业率专业”引发关注的背后,我省很多高校都已在探索专业设置如何与市场接轨。
10月23日,记者在许昌学院看到,新成立的瑞贝卡学院设立的发制品展厅时尚大气,将发制品的发展史和手工操作平台放置在一起,不仅教给学生理论知识,更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
“瑞贝卡学院是我省同类院校第一个行业学院,我们主要为发制品行业定向培养管理、营销、设计等专业人才。”许昌学院瑞贝卡学院院长沈春光告诉记者,学院与中国发制品协会合作,建立了理事会制度,从课程设计、教材编写、师资配置等方面与发制品行业的专家紧密合作,首批学生已顺利入学,并按照既定的培养模式授课,深受全国发制品行业“巨头”的好评。“虽然他们毕业还要三四年,但已有很多发制品大型企业来校预定毕业生了。”
“我们的学生还是大三实习阶段,工资都拿到七八千块了!”许昌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兼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张志立欣喜地说,2011级软件设计班20余名大三学生在实习阶段,人均工资达到了5000元以上,这与该院长期以来设立各种科研平台,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不无关系。
“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我们必须与研究型大学、与高职高专院校区别开来,找准我们的位置。”许昌学院党委书记王清义接受采访时说,近年来,学院围绕地方人才需求与产业升级,大胆改革,加快了专业优化与改造步伐,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来开设相应的专业。同时,强化开放办学,除瑞贝卡学院外,还组建了电梯学院、道路养护国家培训中心等行业学院,围绕社会行业需要,定向培养与职业标准对接的专业人才。
杨小林也认为,高校设置和调整专业要主动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照需求导向、条件保障、规模适度、持续建设的原则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对国家急需、有发展潜力的专业给予更多扶持,而对于那些社会热度居高不下,市场需求却有限的专业,要适度控制招生规模,同时要在专业学科教育上投入更多精力,切实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
高校转型转向何处
此次教育部公布“低就业率专业”引发关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问题再次进入大众视野。
据了解,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有1036所,在校生1250多万人。随着招生生源紧张、新生报到率下降以及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等问题的出现,地方本科院校办学中一些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强力引导和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
实际上,自2013年5月开始,我省就确定了黄淮学院、黄河科技学院、洛阳理工学院、许昌学院、安阳工学院5所本科高校作为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单位,全面启动了我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推动工作。
杨小林告诉记者,洛阳理工学院作为行业院校转型试点之一,试点项目为“基于高校转型发展的学科专业集群建设研究”。该院目前已根据建材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初步分类建设了建筑材料类学科专业集群、先进制造业类学科专业集群、信息控制技术类学科专业集群、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类学科专业集群和文化创意产业类学科专业集群。学院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开放办学,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坚持政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协同创新,不断提升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王清义说,坚定不移地融入地方办学,推进政产学研合作,是许昌学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培养本科层次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必然路径。通过五至十年的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先进技术转移基地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联合体,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2014年1月10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驻马店召开的部分省市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座谈会上说,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当中,在产业升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不但需要专科层次的技术型人才,更需要本科以上层次的技术型人才。“地方高校转型就是一句话,我们对现在的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服务经济发展的需求、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或者成为经济发展的先导已经逐渐开始明白,落实在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