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高铁建设被誉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频刷新世界纪录,从引进技术到领先全球,短短10年间,高铁不仅获得了国人点赞,也赢得了世界目光。“中国速度”已经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那么,这么牛的尖端技术,都有哪些高校为中国高铁做出了贡献呢?
北京交通大学
简介:北京交通大学位于中国首都北京,是教育部直属高校,由教育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北京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一所非985的211高校,不但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建设高校,也是具有研究生院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中俄交通大学联盟”成员高校。
在高铁建设过程中,涵盖了包括高速列车共性基础技术、车体技术、牵引传动与制动、网络控制、牵引供电技术、运输组织方案等铁路系统所有技术领域的“中国高速列车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制”重大项目中,国家拨款10亿,自筹20亿,合计达30亿元总共十项,其中北京交通大学两项2.1亿。
同时,北京交通大学还积极服务国家高铁“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配合商务部、外交部、铁路总公司,开展了泰国、印度、蒙古等国家高铁储备人才培训,目前正配合相关部门援助印度、蒙古以及非洲部分国家相关大学铁道学院的建设。
同济大学
简介:同济大学,简称同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也是收生标准最严格的中国大学之一。在世界著名高等教育机构QS与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增刊》联合发布的2009—2012年全球大学排行榜中,同济大学排名内地高校第8至第9位,同济大学的目标定位是创研究型、国际化、综合性世界一流大学。
在高铁建设过程中,同济大学提供最得天独厚的场地。一辆乳白色的高铁列车模型摆进了一间宽大高阔的试验厅,车头面对着一个巨大的洞门,悄无声息间,一缕缕轻风从洞口吹来,吹拂过车身,风力渐劲,一个个风阻数据跳跃在监测屏……这是一年前发生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的一幕,中国北车集团所属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设计的京沪高铁列车在此完成了噪声数据的验证。一年后的今天,这辆高速列车奔驰在京沪之间。
同济大学透露,于2009年建成的这个被称为“中国第一风洞”的“风洞中心”,曾经两次承接京沪高铁列车的测试,为“中国制造”高铁列车设计完成了核心验证。
浙江大学
简介:浙江大学,简称“浙大”,坐落于“人间天堂”杭州。前身是1897年创建的求是书院,是中国人自己最早创办的现代高等学府之一。1928年更名为国立浙江大学。中华民国时期,浙江大学在竺可桢老校长的带领下,崛起为民国最高学府之一,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迎来了浙大百年历史当中最辉煌的时期。
在参与高铁建设的过程中,浙江大学与铁道部运输局合作共建的高速铁路研究中心日前成立,将在高速铁路的速度、牵引技术、舒适度、节能与环保等领域开展前瞻性的研究。浙江大学已经组建了由6位院士、50多名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并在永磁牵引传动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比如:孟亮,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材料设计与制备、材料组织性能关系以及功能薄膜等研究工作。在中国新一代高速动车组中,负责高强高导接触网导线的研制工作。这根在高速列车供电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导线,被誉为镶嵌在高铁“皇冠上的明珠”。
中南大学
简介:中南大学,简称中南(CSU),坐落于湖南省长沙市,副部级大学,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湖南省人民政府三方共同建设,是一所以医科和工科为特色的综合类研究型大学。
2008年2月26日,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启动仪式在中南大学举行。该实验室是我国已立项建设的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之一,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为实验室法人,由中南大学、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第三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组建,实验室建在中南大学,建设周期为2.5年,首期投资9950万元。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是我国高速铁路建造技术科技创新公共平台,将成为技术辐射中心、高级专业人才培养基地,为提升我国高速铁路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做出重要贡献。
除去上诉大学,还有清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纷纷为中国高铁建设提供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