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国际母语日中,播报君已经向大伙科普了母语素养的深层次内涵。想着新学期悄然开始,又一批高三初三的学子们奋斗在备考一线。在经过严密的材料分析后,播报君今天想说说中高考与母语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别怪播报君没提醒哦,这绝对是在中高考中拔得头筹的制胜法宝。
优秀传统文化、古今英雄人物、当代社会生活……综观近两年北京的中高考试卷,考生们可谓是360°沉浸在有关母语素养的考察氛围中。这一点不止体现在语文卷上,数学、文综、理综通通都有母语教育的影子。这个也许只是考生们自己都没意识到。
不信?那就来看看具体的例子。
考卷处处渗透母语教育,活学活用很关键
考卷中渗透浓浓的母语教育色彩已经是近几年中高考越来越明显的趋势。
2015年高考北京语文卷的文本阅读量比2014多了2300字。阅读量增加是高考北京各科试卷普遍的变化。即便在数学卷中,也出现了长达数百字的题干。试卷阅读量增加并不是文字的简单累加,北京卷在题型设计中更加注重考查学生母语阅读、母语思维以及在母语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2015年北京高考文科数学卷中,一共出现了4个有实际生活背景的图或者表格。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教研员孙秀平认为,这样的试题设计注重考查学生身边的数学,考查学生对数据、数表的阅读能力,以及应用数学概念、原理、方法,结合数据分析、数表观察、图象解析等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生产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2016年北京卷语文体现得也尤为明显。大作文题“‘老腔’何以令人震撼”,引领考生站在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更高层面思考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谋求更广范围的文化认同;“神奇的书签”,以小见大,推动全民族多读书、读好书,建立一个书香社会、文化中国。
同样,2016年的中考试题选材注重母语素养的考察,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学生联系实际,关心生活、关心社会。例如,试题以以学生熟悉的天安门升国旗为命题背景,考查学生估测技能,要求学生能借助国旗下人的身高估测国旗宽度。既考查了学生先定标准后比较判断的估测方法,又渗透了爱国教育,普及了国旗基本常识。此外,帖年画、孔明灯、司南、紫砂壶、编钟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素材也出现在考题中。
考试“指挥棒”作用明显,母语教育贯穿中小学
看了那么多试题案例,母语教育仅仅是跟中高考相关吗?如果这么想,那就错了。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委员李奕都说了,高考试卷的变化体现了北京教育深化改革的思路,即高度重视母语教育,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贯穿基础教育全链条。在中高考改革的导向作用下,京城中小学母语教育已经崛起。
“改变,从阅读经典开始”,这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全体师生的信条。在这所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学校均开出了必读和选读共计180本书,并细化到各年级。在采访中,播报君发现,京城中小学在课堂教学中,已经开始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获得,情感、态度的养成和价值观教育的融入、渗透作为课程目标,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京郊的牛栏山第一中学,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母语应用能力,在语文教学中,从高一到高三年级,依次开设了“场景之练笔”“思辨式练笔”和“创新式练笔”的训练。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书店、社区、乡村和工厂去体验观察。“学生们的生活体验足够丰富了,思想和认识足够深入了,写作水平自然就提高了。”语文教师梁继元说。
打通学科边界,通过学科之间的整合,发挥综合育人价值,让每堂课不仅传播知识,也要传播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悄然融入“能力、情感、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中。在北京市第四中学,学科整合的游学活动成为育人的重要途径。学校人文实验班先后利用寒暑假策划并组织“古朴的中原”“华茂的北京”“风雅的江南”等人文游学活动,在游学活动中学生还编写了随行读本和游学刊物《九州志》,以解读沿途风物,以游带学,深入了解一方水土所承载的中华传统人文精神,并抒怀言志,相互激励。每次游学归来后,学校还通过游学展板、大讲堂等形式,向全校师生传播、宣讲我国历史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看完这些,是不是对中高考内含的玄机清楚了一些呢?其实母语素养的提升并不仅仅是为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播报君很认可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李瑞山的观点: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刻地留存于汉语之中,一切本土文化均渗透着母语的基因。“我们的母语教育不仅关乎受教育者语文技能的提高,更关乎一代人生命素质的全面提升和人格的全面发展,这正是我们重视母语教育的根本因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