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权威的学校,最专业的机构!
特色专业: 动漫设计 学前教育 计算机 会计金融 影视音乐 建筑工程 广播电视编导 外语 美术设计 国际贸易 工商管理 广告学 法律 旅游与酒店管理 汽车工程
全国咨询服务热线

08:00-24:00

4007-567-088
2024优秀高校联合招生,学生/家长可以直接电话咨询,热线电话:4007-567-088
首页 > 高考专家团

八大专家解读《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

发布时间:2017-02-23 来源:网络

  完善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

  教育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马陆亭

  中国是人口大国,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基,但我们的人才培养还存有与企业需求脱节、工程教育理科化等倾向,不能有效满足未来制造业发展需要,亟待加强供给侧改革。对此,可以用“抓改革、强基础、补短板、优服务”来概括《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对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设计。

  “抓改革”主要瞄向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增强体制机制活力,以使教育体系更加适应社会需要,特别是要改变目前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论文、轻实践”倾向。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各级各类人才,而这些人才又需要在相应的学校里予以培养,这就有了学校体系,当前主要涉及高校分类发展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等改革内容。这里面市场和行政同时发挥着作用,市场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影响广泛的,行政的作用是引导性的、重点突出的。还包括专门性人才和通用性人才的区分和培养,甚至还有提升全员素养所需要的基础教育改革等。

  “强基础”就是要抓好专业技术、技术技能、经营管理三支队伍建设。按照《指南》文本所言,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突出体现在加快培育创新型技术领军人才、提升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能力、加强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几个方面。造就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具体包括大力培养技术技能紧缺人才、支持基础制造技术领域人才培养、整体提升企业职工技术技能水平等内容。建设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涵盖着力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企业家和提升经营管理人才专业化水平两大方面。每类人才的培养都有其相应的任务目标、具体要求、工程项目和保障措施。

  “补短板”是在强基础的前提下,突出创新型技术领军人才、高技能紧缺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育工作。这里面包括精准对接重点领域人才需求,扩大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比例,引导高校招生计划向相关专业倾斜,实施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程等;包括大力培养技术技能紧缺人才,鼓励制造业企业与有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合作实现一体化育人;包括加强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推动高校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机制。其中还包括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工匠精神培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等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优服务”主要是优化制造业人才发展环境,重点在于完善人才使用、流动、评价、激励机制,包括健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人事制度,建立健全符合制造业特点的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提高企业技能人才地位和待遇,改革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制度和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等。

  《指南》的八大亮点

  江苏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蒋慕东

  《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职业教育服务制造强国建设方面有八个方面亮点。

  一是更加强调同步发展。《指南》有针对性提出要促进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同步。一是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二是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三是注重专业设置前瞻性,四是根据制造流程变革改造升级传统学科专业,五是围绕制造业重点行业布局规划。

  二是更加重视优化体系。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方面,《指南》延伸和强化了普通中小学职业培育观和在岗职工培训两方面内容。这更有利于构建制造业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的人才培养立交桥,更好地支撑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三是更加凸显工匠精神。《指南》把“大力培育工匠精神”与“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绿色制造技术技能水平”和“提高全员质量素质”一起列为“提升制造业人才关键能力和素质”主要任务之中,并排在第一位,体现了高度重视。

  四是更加着力技艺精湛。造就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是落实人才为本原则的重中之重,《指南》从大力培养技术技能紧缺人才、支持基础制造技术领域人才培养和整体提升企业职工技术技能水平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中明确了方法、路径和措施。

  五是更加注重质量为先。《指南》把“提高全员质量素质”作为主要任务,鼓励制造业企业加大质量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一线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水平。在中小学开展质量意识普及教育,在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加强质量相关学科专业建设等,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文化,同时实施“全员质量素质提升工程”。

  六是更加关注绿色技能。《指南》在“提升制造业人才关键能力和素质”这一主要任务中专列“提升绿色制造的技术技能水平”,鼓励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根据绿色制造发展需要积极开设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相关学科专业;鼓励学校参与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参与绿色产品研发和相关标准制(修)订等,并在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中作出了相应的政策制度安排。

  七是更加突出企业主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要求健全企业参与制度。这一次《指南》更进一步,提出发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办学主体作用。

  八是更加支持开放共赢。《指南》提出“鼓励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配合企业走出去”。做好这项工作,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加快产学研用联盟建设

  华北电力大学科研院 张充

  产学研用联盟是围绕国家战略或市场需求,以产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政府、金融机构等共同参与,多方利益相关者在开展协同创新、科技攻关、人才联合培养的过程中形成的合作关系。在当前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产学研用联盟已经成为产学研用各方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重要基础。近日,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提出要加快产学研用联盟建设。强调依托制造业重大工程项目,推进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发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作用,采用多方共建方式在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打造一批工程创新实践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和职工培训中心。

  近年来,随着产业和教育的不断融合,产学研用联盟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我国高校积极参与产学研用联盟,在产学研用联盟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通过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形成了多种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未来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校企联合科技攻关体系、积极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制度创新,通过“全链条、全方位、全融入”的合作研发和联合培养模式,为制造业创新型人才发展创造有利条件。高等学校是产学研用联盟的重要主体,也是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主要基地。在落实《指南》的过程中,要着力完成以下三方面任务。

  第一,建设实体化产学研用联盟。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制造业重大工程项目,发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作用,建设一批创新能力突出、核心竞争力较强的实体化产学研用联盟。第二,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制度先进、贡献突出”为根本出发点,引导高校把科技创新的优质资源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聚焦,建设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共建研究院、股份制、企业对接、孵化器等多种形式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显著增强校企汇聚创新资源的能力,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第三,创新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探索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新机制。采用多方共建方式在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打造一批工程创新实践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和职工培训中心,创新课程体系,更新教材内容。探索建立企业和高校、标准化科研机构联合培养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工程技术专业人才。

  推动地方高校改革发展

  黑龙江工程学院 张洪田

  《指南》提出七项主要任务和两项重点人才工程,必将成为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协同育人的行动指南,为地方高校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前景。

  贯彻落实《指南》应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指南》将合作育人、协同创新放在了首要位置,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摆在了突出位置。对于地方本科院校而言,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突出综合改革,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提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行业和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服务的能力,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行动准则。同时,也必须积极回应《指南》对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的明确指向,对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贯彻落实《指南》,应采取以下行动措施。

  要重点解决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构建和完善以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创新创业意识为突破口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流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实施开放的学科专业设置评价制度。建立行业、企业相关领域专家参与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方法,开展专业分析和评价,构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学科专业设置、预警与退出的动态调整机制。

  探索建立合作育人、协同创新的新机制。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推进产教融合。

  实施合作办学、合作发展的新路径。在培养目标的确立、专业标准的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教学内容的优化调整、师资队伍建设、质量评估(价)等方面,引入行业、企业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努力形成产教融合、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新机制。

  深化“互联网+教育”改革,增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开发在线开放课程,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造新的教育生态。构建满足和服务于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互联网+制造”等领域的课程体系。积极推行基于生产一线的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注重教师发展,加强工程团队建设。积极推进制造业与教育融合发展工程和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程。建设“多元化”工程团队。造就一批传播大学精神和文化、引导学生意识行为的思想者和引领者,专注学生成长成才的合作者和指导者,引领技术进步的实践者和创新者。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湖北工业大学 李梦卿

  《指南》专门提出,要依托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支持地方加强制造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批专业人才,急需按照《指南》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制造类专业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造业多层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尤其是“双师型”专业教师。

  兼职聘任是制造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机组成。《指南》提出,要引导学校聘任一批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制造业人才培养,实施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重要,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施产教融合培养模式的关键。从企业聘任兼职教师对职业院校很重要,对制造业专业人才培养尤其重要。只有企业人员才更清楚企业岗位对从业者技术技能水平的要求,只有企业人员才更了解制造工艺和技术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也只有企业人员才更清楚产业文化、工业文化和企业文化与教育联结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聘任企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才能真正实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

  专业轮训是制造类专业“双师型”教师知识更新的有力措施。《指南》提出要加强引导职业院校制造类专业教师参加5年一轮的专业技能培训,同时到高新技术企业实践的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引导制造类专业教师到高新技术企业实践等,都是基于人才培养能顺利与企业岗位对接、与现代技术对接的出发点。专业轮训和企业实践是职业院校教师专业技能水平提高的重要举措,是教育部和财政部十多年一直坚持实施的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有力措施和重要抓手,对于制造类专业教师提高专业技能、走进企业了解先进技术尤其重要。

  进修访学是制造类专业“双师型”教师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指南》提出,要选派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专业教师到发达国家进修访学。出国进修访学不仅是教育界一直具有的良好传统,也一直是我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近十年间,全国各地教育部重点建设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组织了多批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和校长培训团赴国外考察研修,很多地方和职业院校就是得益于这些活动,学习借鉴了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合作教育”、澳大利亚的“CBET”等人才培养模式,回国后深入推进各自学校的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工作。有的基地学校甚至地方政府成立了中外合作机构。大量的事实证明,到发达国家进修访学是制造类专业教师开阔视野、习得先进技术、提升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做好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 张斌

  首席信息官是企业信息技术发展的掌舵手,是推动深化信息化和工业化尤其是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中坚力量,将在新工业革命中发挥着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无可替代。《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提出“在制造业企业推进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企业各项业务融合,到2020年在制造业国有大中型企业全面实行首席信息官制度”,这是把握新工业革命重大战略机遇,实现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重要保障。

  2015年,中国首席信息官联盟对全国860个大中型企业进行了样本调研。研究发现,目前在中国,对于“首席信息官”岗位有明确设置的大中型企业不多,职责范围定位清晰的更是少之又少。这样的现状显然与我国两化深度融合的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其核心问题是企业组织建设严重滞后,首席信息官职位定位不够清晰,与我国当前所处的信息化时代大背景不相适应。为此,需继续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观念转变。加强宣传培训,使广大企业的一把手首先从思想意识上加大对首席信息官的重视程度,理解首席信息官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建设中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在企业经营和管理落实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效开展。

  二是制度保障。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通过行政法规的颁布,全面推进中国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在企业高层中明确设立首席信息官职位,明确其职责和任务,并设置分级的组织机构,形成较为严密的组织体系和专人负责的管理制度,以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

  三是培训教育。面对爆炸式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日益复杂的产业竞争环境,精准定位,建设一套完善的知识培训体系,开展有计划、成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首席信息官能力素质培训。规定首席信息官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根据核心能力,组织院校和产业界专家共同编写教材、组织培训,并制定合理的评价评估标准,以保证首席信息官的能力能够胜任岗位职责。

  四是组织带动。建立一个系统化的、能够有效凝聚首席信息官力量、充分发挥首席信息官价值的广阔平台,以期促进解决我国企业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入融合中遇到的问题,加强产业间、地区间的相互配合,整合资源,实现业务协同。这就需要在现有国家级平台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依照企业类型和地区,建立分协会和分联盟,例如央企首席信息官分联盟、非公有经济企业首席信息官分联盟等,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共同推进、协同发展。

提升制造业全员质量素质

  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 蒋家东

  《指南》明确了全员质量素质提升的要求和路径,为推动制造业人才质量素质提供了有力指引。今后,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员质量素质提升工程,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统筹规划青少年质量素质提升。提升青少年质量素质,需要加强对青少年环保、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用品质量鉴别、国家强制标准和质量认证标识知识,以及国家质量法律法规的宣传,培养他们节约、绿色、理性的消费理念,提升他们的质量鉴别能力和依法维权的意识。要向青少年介绍国内外具有诚信意识、担当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典型人物、事迹和案例,培养青少年对将中国建成质量强国的期待心、自信心和责任心。同时,要加强高等学校质量教育学科建设,形成高职高专、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层级的质量人才教育培养格局。

  二是重点推进劳动者质量素质提升。管理者是企业的制度制定者和资源分配者,对企业质量管理负有首要责任,提高管理者的质量素质是提升制造质量的重要环节。要持续推动企业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建立质量培训体系,塑造持续改进、全员参与、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通过质量培训,增强高层管理者的质量守法意识、质量诚信意识和质量竞争意识,提高一般管理人员的质量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等日常质量管理水平。此外,要着重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设备操作人员的质量素质教育,根据各类人员的岗位特点和工作属性,制定针对性、持续性的培养方案。

  三是合力推动消费者质量素质提升。随着消费者质量意识的不断提高,其对制造业产品质量的倒逼机制与引领作用越来越大。要开展消费者质量意识、质量知识教育,加强环境污染与环保知识的培训,开展假冒伪劣产品危害性的宣传,加强日用品质量检测与认证、环境安全与健康知识的培训。对消费者抱怨投诉多、反映突出的质量问题,要适时开展有关产品质量鉴别和不合格品处置知识的培训宣传,不断压缩假冒伪劣产品的市场空间,有效减少质量不良造成的各种危害。

  四是着力夯实质量素质提升基础。全员质量素质提升离不开质量师资、质量奖励、质量专业课程教材的全面支撑。要遴选优秀质量师资,建设质量教育与培训师资库,进一步完善中国质量奖等质量奖励制度,加快启动质量管理精品课程库建设,遴选优秀专家队伍编写一批高水平质量教材,加大对优秀质量教材的宣传与推广使用。

  促进国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

  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专家司 炊海春

  贯彻《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需瞄准前沿,突出重点,实施好制造业高端国外人才和智力引进计划,更为精准、更有成效地引进和利用国外优质人才资源。

  一是围绕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立足于缩小制造业基础研究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在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生物医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等基本前沿领域,大力引进优秀科学家。根据国家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和优先方向,积极引进从事脑科学、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航空航天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等研究和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研究,以及培育和发展重大产业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的战略科学家。

  二是围绕提升前沿技术和战略高技术引领突破能力,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新能源、新材料和高端制造、生物与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空间技术、网络技术、智能化技术、能源资源、生态技术、纳米和基因工程技术,深空、深海、深地、深蓝等战略高技术,引进具有引领突破前沿领域和战略技术能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世界级科技大师。

  三是围绕提升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所需技术供给能力,引进一批高技能人才。着眼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大力引进高端制造业的技能型人才。

  四是围绕提升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能力,引进一批战略企业家和专门人才。引进一批通晓国际惯例和规则,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国际化管理创新和跨文化经营管理能力的创新创业企业家、风险投资大师,企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风险评估、金融分析专家以及战略规划、资本运作、国际投资等专门人才。着力引进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法规的复合型人才。

  五是围绕提升国内人才素质和制造业生产管理国际化程度,鼓励和支持“走出去”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鼓励我国科学家和科研机构更加主动地参与或牵头开展国际重大科学工程项目。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在国外建立研发基地、开放实验室、科技孵化器、产业化基地。推荐更多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有效利用国外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加速培养国内各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加强与国外人才中介机构的联系合作,进一步拓宽引进国外人才和智力渠道。 

高考分数低老师帮你选学校

根据学生的高考分数、意向专业 为您查找适合你的院校列表, 24小时内短信电话发送给你!
  • 距离2023
    高考还有
  • 100

用户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实现移动客户端访问本站!

免费参观院校申请
  • 参观学校
  • 姓名
  • 邮寄地址
  • 联系电话

版权所有:中教未来(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Copyright(c)2001-2024 rights reserved www.5ugaokao.cn 京ICP备14025495号-5

高校特色专业招生咨询热线:4007-567-088

高考200分 高考100分 高考落榜 专科学校

根据学生的高考分数、意向专业 为您查找适合你的院校列表, 24小时内短信电话发送给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