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高考这段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旅程,志愿填报却依旧牵动着万千考生与家长们的心弦。众所周知,不同省市的志愿录取分数线有所差异。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有关高考录取分数线的一些问题。
高考录取分数线可以划分为本科线与专科线。也就是说,只有在不低于相应分数线的情况下,才可以报考相应的本科院校或专科院校。其中,各院校根据计划招生人数与实际投档人数计算制定出最低录取分数线。
很多考生和家长不免会心生疑惑:不同省市、不同年份的高考分数线都有所不同,那么高考分数线到底是怎么划分出来的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高考分数是怎样计算的。通常而言,高考总成绩为750分。但对一些考生而言会在原有考试成绩以外有相应的加分计划,比如少数民族加分、省级优秀干部加分、运动员加分等。而各省、市、自治区划定的高考最低分数线则需要结合考生高考成绩和当年招生计划,并通过人数来确定。
很多异地上学的考生及其家长可能会心存疑惑:不同地区的高考分数线大相径庭,那么高考分数线的确定究竟是按照学籍来确定还是按照户籍来确定呢?按照教育部的规定,一般情况下,高考分数线是由户籍来确定的。并且通常而言,考生需要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可能又会有人问了,如果学籍和户籍不在同一个地区该怎么报名参加高考呢?实际上学籍是可以转的,但有些符合相关政策条件的考生也可以在学籍所在地参加异地高考。
在以往模式的高考中,考生考了多少分,卷面就得多少分。这也就是所谓的原始分,能够较为客观地表示出学生的水平。但是对一些实施新高考政策地区的考生而言,他们的各科考试成绩需要按等级赋分。相比于原始分模式,赋分模式能更清晰地计算出考生在相应地区的排名,也能有效解决各地区试题难度不一的问题。在这种制度模式下,考生们的成绩更具有可比性,也更有区分度,同时也更为公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