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刘震看来,对学生的价值引导比升学规划更为重要,同时强调应该把选择和规划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做出最为理性的选择。最后对学生在选择学校还是专业的具体问题上,刘震认为学生应该优先选择学校。
价值引导比升学规划更为重要
选择是不是最重要的?有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我们知道现在的孩子真的挺痛苦的,为什么痛苦呢?有可能从一年级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要做选择。做什么样的选择?要不要学围棋?要不要学舞蹈?等等。但这就是一个现状,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从小学开始要做很多选择,但很多的选择又是家长帮他做的。
但是价值观的培养、价值的引导,有可能比一个家长给他做大学的选择、专业的选择更重要。在座的各位升学顾问或机构负责人也好或家长也好,我觉得这点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才是我们关键的问题,你要让孩子学会怎么做人,比他这段时间如何做生涯规划更重要,即使他选择清华、选择北大,即使他最终被清华和北大所选择,他的人生目标或对基本的价值判断,如果出现问题你觉得他是成功的吗?我看未必。
所以我们在做生涯规划的时候,或者说在做升学规划的时候,从一个老师、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价值的引导和价值塑造是更为重要的一件事情,这个比我们给他做任何的规划更为重要。
清华大学在2014年10月份颁布清华大学章程第五条,明确提出我们的培养理念、培养方式,以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这样一个顺序三位一体的培养方式,明确地把价值塑造放在第一位。
把选择和规划的权利还给学生
现在的学生不会自己做选择,为什么呢?因为家长和你们已经给他规划好了,家长告诉他你应该去学什么样的专业,你应该去国外读书,你应该怎么样怎么样。我们要回到选择规划的主体,这个学生本人,他自己的事情应该让他做出相应的选择,应该把选择的权利和规划的权利还给高中生、学生主体。
清华大学现在提出,让我们的学生自由选择、多样成长。让我们高中生有自我选择的权利,比我们告诉他如何选择更重要。
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省份是初分填报志愿,会看到扎堆所谓热门专业的现象,这种现象正常吗?从一个教育者来看,高分扎堆某一个专业的现象是有问题的。
为什么?我们说把选择权还给学生,是基于他的兴趣、爱好、好奇心的这样一种选择,但是在我们现在的一些情况下,当我们的成绩填报志愿时,很多学生从众心理,很多家长认为考高分应该选择热门专业,不考是吃亏的感觉,这种心态是有问题的。
有的学生不喜欢所谓热门专业,比如经济、金融这些。但家长、老师、学校告诉他一定选择这个专业,其他高分考生都选这个专业,你不选就吃亏了。但这和他的理想和兴趣,以及和他自己对自己期望和人生目标的实现是有距离的,有些学生就想做基础科学研究,但家长扼杀了他这样的想法。
我们要把选择权还给学生,还给这些高中生。这样的一种交还并不是盲目的,要给他做相应的顾问、相应的咨询,要告诉他行业前景、学科的前沿,要告诉他自己进入学校以后他可能面临的各种选择,这些是我们应该作为一个老师、作为一个家长、作为一个朋友应该给他提供相应的建议,但最终的选择权利我希望交还给他们。我们要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学科发展的前沿,掌握更多的信息,然后了解自己的志趣,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在这个基础上做出他最为理性的选择。所以我希望大家全社会共同来营造这种氛围,让我们的学生在这种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自主地做出自己的选择。
选择学校比选择专业更重要
就国内就读的学生而言,在学校和专业的方面,我个人认为有可能对于学校的选择比对专业的选择更为重要。有的人会问说:老师你说这话是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怎么学校比专业更重要呢?为什么会这样?有几个原因。
首先,学校代表着什么?在信息经济、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发生变化,行为已经发生变化,大学不应该再是完全传授知识的地方,而是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的主要场所。从这点来讲,选择一个大学就是选择一种价值观、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其次,现在讲究通识教育加专业教育的培养,本科专业和就业有多大的相关性?在互联网的年代,在信息经济的年代,知识的更替和信息的爆炸,对我们而言,学习知识变得更为容易、更为便捷,即使你不在清华、北大,你要去听清华北大的课程也有非常多的渠道。
专业的选择可能不是那么重要,除非这个学生或者高中生,他从小或者从高中阶段,就立志在某一个学术领域、某一个学科方向,一定要致力于这个学科的发展,献身这个学科的发展。除此以外,专业的选择对于大家来讲,就是一个要去慢慢适应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结合这种大的教育理念的变化而做出的一种选择。现在有一些误区,有家长说:你数学学得好就应该学数学,物理学得好就应该学物理,实际上未必有这样强的相关性。
(来源:新浪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