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京:专业+学校报考模式给中国教育带来的是什么原创2016-11-21赵京计桥升学规划研究院晨雾 / 转帖文/赵京
2017年浙江高考将实行专业+学校的报考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每个志愿由一个专业+一个学校组成。这就意味着,如果学生的档案被投到一个学校,这个学生的专业也就确定了。仔细讨论这个问题,我们其实还需要从中国高考报考模式的变化来分析,特别具体的分析就不写了,只把比较大的一些变化说一下。
从报考时间上,我们可以分成考前、考后估分、考后出分三个阶段。由于前两种方式都需要考生对自己的情况做分析,分析高考到底能考多少分,或者说多少排名。只要说需要分析,就可能有错的结果。因此,教育部建议考后出分,关于教育部为什么这样做,猜想是考生希望如此。
从报考模式上,可以分成志愿优先(可称为一个志愿的方法)和平行志愿(多个志愿的方法)。如果一个学生可以报考多个学校,失误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但是这种报考模式,带来的不好的因素:一是名校的分数(更合理的说是录取排名)大幅度提高;二是同一个学校学生的分数非常接近,从而有很多学生被调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这个时候,允许一个学校报多个专业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专业+学校似乎能很好的解决学生专业问题,原因是学生报考的时候,专业和学校都选定了。但这些都是没有考虑到这个政策带来的变化。这几年高考政策的变化基本上是延续了这个思路,头疼,吃止痛片,如果这个止痛片引起高血压,那么再吃降压药,吃完降压药,如果带来痴呆,我们就不管了,反正痴呆了,这个人就不难受了。对于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我们先不考虑。
如果实行了专业+学校,就不需要目前高考的录取一个重要环节,也就不需要高校招办了。高校直接把招生章程给教育部(或者各地考试院),教育部可以直接给考生寄录取通知书了,这样的话我国又一次实行了大统一。
对于如何解决学生高考专业调剂问题,过去曾经尝试过按照大类招生。曾经有学校就用一个专业代码招生,这个尝试很快就被高校放弃了,具体的原因是高校有太大的烦恼。按照大类进来,总需要分专业,而分专业时候的各种困难,是目前高校没有有效的办法来解决。
如果实行专业+高校的录取方式,对于高校存在一个问题----如果按照目前的专业分类,就可能出现部分专业没有人报,或者报考的人都是希望通过低分进入名校。比较典型的是北京大学的考古系和中国人民大学的中国共产党党史专业,如果有比较大的风险进入考古系,考生宁可放弃北大去人大的金融专业。最近两年就发生了一个地区有几个同分学生,担心被调剂到考古系,结果这几个同分的学生中,排名比较高的都选择了人大的金融,而排名最低的学生冒险报考了北大,结果被北大录取了。如果你看不懂,可能是因为你对录取的规则不熟悉。暂且不讨论这几个放弃北大的学生的无知以及父母对于他们的不负责(当然,如果你认为上人大和北大没有区别,我说的就是错的),我只想说,真正喜欢考古的人没有那么多。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人大的中国共产党党史专业,很多学生会放弃这个专业,去中央财经大学的会计专业,毕竟没有太多的人能回答出上党史专业后的诸多问题。
按照专业+高校,不担心北大的考古系没有人报,总会有学生愿意去北大学习;也会有学生选择人大的党史。但是对于一些名气没有那么大的学校,这个事情一定会发生。对于北大、人大,会出现别的专业的分数都是670以上,考古系和党史可能会低50分。那分数低一点又怎么样?低点的结果是可能毕不了业。如果我们希望高校对学生的要求高一些,每年就应该有一批学生不能毕业,但是现在没有,好学生可以毕业,差学生也可以毕业。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对中国的大学不满,因为老师不用好好教,学生也不用好好学。
暂且不讨论低分的问题,低分还不是大问题,至少这个专业有人报,但是有些小众的专业,可能因为知道的人少,最后没有人报,那么大学就会出现一些专业没有学生。如果连续几年没有人报,教育部会不会取消这个专业?高校可以不管这个事情,反正政策是教育部出的,高校也不是自己的,无所谓。专业取消就取消了。恐怕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比如,可能高校会采用大类招生;比如,按照浙大录取的方式,一个学校可能就5个专业,一个理学、一个工学、一个文科、一个社会科学、一个经济类,学生先招进来,一年后分配专业。学生兴高采烈的进校,一年后被分到党史专业。这时被解决的专业调剂问题,又神奇般的回来了。
提醒大家,2017年高考,浙江省采用了专业+学校,高校有可能不修改专业,那么浙江的高考改革不影响全国其它省份。如果高校决定按照大类招生,那么全国各省的考生突然发现很多高校都是那五个专业。现在我想看看那些学校开设数学专业就很困难了,如果高校2018年修改,也会影响考生的报考。因此,这两年全国的考生都不轻松,毕竟等招生计划出来,到报考就10几天时间。
总之,专业+学校的录取方式对于中国高考录取的影响,比大家想象的要多。这个改变导致几年的大学录取数据的变化。为了解决这些变化带来的不满,我们还需要继续吃药,头疼好了,高血压好了,下一个副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