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不完的飞花令,诵不尽的古诗词。“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在全社会掀起了古诗词背诵的热潮。然而,热潮之下,有人质疑,称古诗词学习,重不在背诵,而在理解,甚至不惜给各种背诵扣上死记硬背的帽子。笔者以为背诵是一项基本功,尤其是学生阶段,羽翼未丰之时更需博闻强记,虽然辛苦一时,往往受用一生。
日常学习、工作中,我们常常经历一种烦恼——词不达意。胸中有万般丘壑,下笔却难成一言。这种表达之憾,不仅有碍沟通,影响效率,甚至有损个人能力的发挥。原因何在,多在于看得不多、记得更少。能言善辩,我们心向往之,然而,出口成章,需要日积月累,信手拈来,也需熟记于心。倘若没有扎实的记诵之功,个人表达难免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即便表达出来,也往往味同嚼蜡,缺乏美感。
然而,一谈起背诵,人们又总会陷入极端。不少人以“学习不宜死记硬背”为借口,将背诵一棍子打死。诚然,学习需要理解,但理解不应是一个在生活中感悟的过程吗?以古诗词为例,历经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诗词文章,大多是文化精华,理解其内涵往往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而学生大多涉世未深,又如何能深刻理解这哲理与感悟?相反,倘若提早铭记于心,随着日后阅历渐深,在某一刻便会有茅塞顿开之感,这种“柳暗花明”的愉悦,不正是学习的功用吗?
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背诵之效,不仅仅在于所记内容的信手拈来,同时,也可以点带面,促进综合素质的提升。比如古文学习,倘若没有数十篇古文烂熟于心,又如何能理解古人行文的美感,又怎能理解虚词、实词的深刻内涵?再比如,不少学生一提起英文学习便不知所措,事实上,不妨扪心自问,最基本的英语单词是否已牢记于心,是否可以熟练背诵数十篇范文?这种学习上的记诵,看似只是文章的简单记忆,事实上,无形中培养了语感,无论是对于语法、理解,还是口语、写作,都大有裨益。
年少学习,正是博闻强记、储备知识的最好时机,要不知疲倦多一些记诵,莫等长大成人才抱怨腹中无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