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生活老师,没有借阅室,没有课余活动,一间小小的体育馆,也是铁将军把门。”近日,《中国青年报》对农村寄宿生的揭露性报道,将“撤点并校”后的教育问题再次拉到人们眼前。而更令人焦虑的是,据教育公益组织“歌路营”发布的《中国农村住校生调查报告》显示,六成以上的孩子觉得自己很孤单。
对于寄宿生的关注,并非始于今日。1998年教育部提出“合理调整中小学校布局”后,“撤点并校”就“大跃进”式进行。于此同时带来食品卫生、校车安全、宿舍安全等诸多后遗症。尽管在2012年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文件叫停“撤点并校”,但农村寄宿生这一弱势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未随之改善。
2014年湖南卫视打造的校园真人秀节目《一年级》,让人一睹寄宿生的校园生活。节目中,一年级孩子即便身处豪华寄宿学校,但初离家庭后也难免产生心理适应问题。而据《中国农村住校生调查报告》显示,50%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宿舍里存在着两个孩子共睡一张床的现象。除了拥挤,宿舍“上铺护栏低十分危险,气味臭、上厕所难、室内光秃没有装饰”等问题也较为普遍。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寄宿学校鲜有生活老师和心理老师。对孩子来说,学校只是教育工厂,难有人文关怀。
试想,城市里的孩子尚且难以适应寄宿生活。而对农村寄宿生来说,从小远离父母的他们本已脆弱。如此环境下,他们幼小的心灵怎能不孤独?而一旦这个问题不得到重视和解决,困扰我们的远不止教育公平和“寒门难出贵子”,还有情感冷漠的孩子融入社会问题,以及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素养提高的问题。因此,针对农村寄宿生的心理健康,亟需社会、政府、教育从业者予以思想重视,并尽可能做出弥补。
“昔孟母,择邻处”,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撤点并校”本应是集中更多人力、财力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质量。然而现实中,农村寄宿学校硬件条件的落后让人嗔目结舌。这与此前国家明确提出“按照国家或省级标准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要求很不相符,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尚需政府出台更为严格的政策予以规范治理,进一步提高资金支持力度,并加强对其专项督导。同时,此前政策中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应为学校配备心理健康教师”也颇显疲软,生活教师和心理教师的培养和输送,需要教育部门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此外,对每个教育管理者来说,教育理念的更新颇为重要。至少,对寄宿制学校来说,“非寄宿制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已经不再完全适用”。正如同公益机构歌路营在调查中发现,不少乡村学校并非不关心孩子,而是观念意识的落后。例如,校长一边说孩子很适应寄宿生活,一边却对“高年级女生宿舍为什么没有窗帘”这种问题不以为然。寄宿制学校的硬件软件落后导致校园文化极度匮乏,农村住校生出现普遍性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自上而下加强对农村教育管理者的培训和软件支持极为紧迫。
2004年,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曾感动无数观众,心理孤僻的皮埃尔在他的寄宿生活中,因音乐老师马修不离不弃的关怀而让扭曲的心灵复苏,走出迷失堕落,最终成长为一位音乐家。正如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听到农村寄宿校孩子们深夜的哭泣吗?这正是在呼唤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去反思、去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