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李静 高歌2月11日,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远大路北京世纪金源购物中心青苗荟综合体的6层,一些硬笔书法类、体能类辅导机构门前,十几位家长坐在走廊的凳子上等待孩子下课。这座以打造一站式少儿教育培训基地为宗旨的商业综合体,除汇集新东方、学而思培优等学科培训教育品牌外,也是北京市最大的非学科素质教育综合体,所涉机构涵盖美术、体能、舞蹈、围棋、口才等多个培训领域。
世纪金源购物中心地下一层一家美术培训机构的老师告诉记者,目前一节美术课的价格是400多元。同一层,一家舞蹈机构门前移动告示牌张贴着涨价通知:半年课程涨价1500元;一年课程涨价3000元;一年半课程涨价5000元。
在世纪金源青苗荟综合体的6层,一家书法培训的墙壁上张挂着关于一次性收费不超过三个月的公示,但该机构的工作人员在推销课程包时还是给出了“200-250元一节硬笔课,40课时、80课时”的课程选项。一家武术体能类机构则给出了100课时的课程。
而就在春节前,海淀区体育局、区市场监管局、区教委等部门,刚刚对这座购物中心的地下一层和6层的非学科类培训体育机构展开了一次联合执法检查,重点围绕机构的违规复课、超标超前培训、价格违法虚高等问题进行排查。
事实上,在这场针对音、体、美等素质教育培训机构的规范治理行动中,不止“双减”试点城市北京在严查,包括郑州、沈阳、温州在内全国多个城市在近期纷纷展开对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工作。
1月27日,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召开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头部大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在会议上,教育监管司相关负责人指出,随着校外培训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一些地方出现了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借寒假之机肆意涨价、过度营销、制造社会焦虑的做法。这既背离教育公益属性,又危害行业自身健康发展,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一位参与了北京市教委约谈的头部机构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当天监管层除强调要严格落实和巩固双减政策外,也提出将高中阶段纳入和参照双减K9(小学和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管理办法,并强调防止非学科机构以打擦边球方式进行学科培训和恶意涨价、过度营销和倾销课程等行为。
就在教育部约谈头部机构同一天,中国民办教育协会联合68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发布倡议书,倡议所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成为学校教育有益补充。避免盲目引入资本扩张,坚决杜绝恶意提升价格,同时保障资金安全按约退费,坚决抵制应试应考培训等。
从学科监管向非学科素质教育延伸,一些敏锐的素质类培训机构已有感知。江西上饶一家体育机构的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此前临近两县对非学科管理查处非常严格,近期已经延伸至他所在城市,除了办学许可证、场地消防安全等常规检查外,还要求向固定银行缴纳保证金,而这在此之前只是有所提及,但并未真正落实。“大势所趋,但没想到会来得这么快”,上述机构负责人表示,对非学科培训机构进行资金监管自己已经有预期,但心里更怕的是会迎来像语数外等学科类辅导机构一夜之间半数倒闭的状况。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研究分会副理事长马学雷对经济观察报表示,政策在对待学科和非学科培训机构的治理逻辑是两种不同思路,针对学科培训强调压减,而素质学科的主基调是规范,但这不意味着非学科素质教育可以损害学员利益,过高收费,过度营销制造新的教育焦虑,否则也将迎来更严格的监管。
上涨的价格
这一轮监管矛头指向了非学科素质课程价格过快上涨、机构违规倾销课时。
1月30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印发通知部署开展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专项整治工作。通知指出,随着寒假的到来,非学科类培训市场营销急速升温,一些培训机构趁机涨价、倾销课时,制造焦虑,加重了家庭经济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双减”成效,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加强非学科校外培训监管,不断巩固深化治理成果。
一位学生家长对经济观察报表示,素质类培训确实在涨价。以其孩子所报课程为例,绘画培训原来1万元50节课,单次课程200元,现在已经涨到300元一次,她不得不把孩子送到更远的绘画机构去培训。现在网球私教是450元/小时(不含场地费),游泳是25节课起买,一节私教课程是300元,而几个月前这一价格是250元/节。
在北京,篮球、足球等课程上涨更为明显,涨幅基本均在百元左右。一位为孩子报了足球课程的家长对记者说,之前足球课的价格是3000元/15节课,现在则每节上涨为300元一节。另一位家长表示,篮球培训之前是5000元没人报名,现在是8500元报不上。
据上述机构头部机构人士估算,目前市场上素质类课程的价格普遍上涨了10%-30%。涨价逻辑很简单,一是“双减”之后,溢出的语数外等学科培训需求向素质学科转移,特别是篮球、足球、游泳等体育培训,人数增多自然导致价格水涨船高。二是机构在“双减”中的巨额损失也需要其它合规项目进行适当弥补。
而促使篮球、跳绳等培训项目上涨过快的原因,也与体育在中考分数提高有关。2020年10月,两办发文《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再次强调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
此后,多地教育部门先后发布中考体育考试方案或方向,明确增加中考体育分值。
据经济观察报不完全梳理,其中河南省拟从 2024年起,中招体育考试总分值由目前的 70分提高到 100分(从2021年秋季入学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天津自2019年秋季新入学的初中一年级开始,中考体育与健康科目分值提至40分,包括平时成绩18分、统一测试成绩22分;北京中考体育分数将逐步过度至总分数70分(70分新标准将在2021年9月1日新升入一、二年级的学生中执行);陕西省将体育考试成绩满分由50分提高到60分。
在多地执行的中考体育改革除在分数有所增加外,在项目设置上也有所变化。除保留固定必考考试项目跑步外,普遍还新增了球类(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游泳等选考科目,在考试评分上也大多采取平时成绩+统一体育测试。以北京市中考体育改革为例,70分体育总分氛围过程性考核和现场考试两部分,分别占40分和30分,在科目设置也采取分类限选的方式,把内容划分了四类,设置22项考试内容(比以往增加了14项),一些如乒乓球、武术、体操等项目也被纳入到选项中,每名学生可挑选4项。
考试分值提高、考试科目的多元化也带动了家长们报名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以后体育几个加分项目,总得有个专精”,一位三年级孩子的家长说。他在近期也为孩子报名了羽毛球、游泳等课程。
在教育投资人徐华看来,原本会有很多人更看好美术绘画等项目,但现实是体育类教育在“双减”政策出台之后发展相对较快,核心在于体育给孩子身体健康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叠加目前有些地区明确规定了要把体育考试纳入到中考分数中来,所以在政策和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双重影响之下,家长会把学科缩减后的一部分的资金转移到到体育类培训上。“从这点来看,这也助推了体育类培训涨价的趋势”,徐华说,因为开始学员报名数量增加了,增加之后就会有涨价的底气,所以这就变成了一个循环。国家现在集中治理,也是基于这种现象而做出的一个决定。”
根据上述体育机构负责人观察到的现实情况,他所在城市的家长对孩子体能培训的需求确实越来越重视。而他在杭州的同事也表示,“双减”落地后,学科类机构直接关停,素质类的教育的话报名人数直线攀升,门店新增报名人数也实现了翻倍增长。
“而在这些家长中一部分是为了孩子有个健康的好身体,一部分也确实存有功利提分目的,更多报名的家长则是二者考虑兼有。”上述体育机构负责人说。
如何监管
为规范和治理非学科培训收费,上述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的通知指出,针对当前社会反映强烈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恶意涨价、违规倾销课时等突出问题,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各地立即行动、不留死角、严查重处,坚决整治花样翻新、形式多样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培训收费行为。
在治理监管上,上述通知也强调,突出专项整治重点,包括非学科类培训收费项目与标准、收费公示制度执行、培训预收费监管等情况。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及时核查处理投诉举报,确保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台账建实,把整改任务列细。
目前针对非学科规范治理行动正在各地纷纷展开。
上述头部机构负责人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以他了解,目前针对非学科管理的办法,是由教育部牵头,具体落实的地方会将机构按照培训所属性质分类划分给当地体育局、文化局、科技局等,由其作为主管部门设置标准、准入方式,并强化日常监管。“比如排球、篮球等体育类培训由当地体育局主管;编程、机器人等培训由科技局主管;毛笔书法、音乐舞蹈等由文化局主管等。日常管理、监督上,当地教育部门、主管部门会和市场监管部门形成多部门联合执法。”
在具体管理措施上,依据目前对非学科管理办法各地暂无统一标准,但从已出台管理办法的城市来看,除对基本的办学许可证、办学场所面积、消防许可、师资配备提出要求外、也对机构预付费保证金和后续设置专门的银行托管监管账户设置了相关门槛。
以全国最先出台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监督管理标准的浙江省“双减”试点市金华为例,体育类和科技类机构都要求开办资金不得少于30万元,艺术类机构要求实施风险储备金制度,登记为一般艺术培训机构的15万元,艺术培训中心的30万元。此外,也对举办非学科校外培训机构适用范围、举办者、机构名称、培训场地,师资、培训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明确。
上述机构负责人认为,事实上,去年7月双减政策出台并未明确学科类高中阶段和非学科培训的具体管理,这也为后续机构转型留有一定腾挪空间,目前各地的学科类辅导压紧任务已基本完毕,政策再次指向模糊地带,高中阶段纳入学科类义务教育阶段监管和非学科规范势在必行。
出于监管思路和效率考虑,上述负责人称,“应该是线上先管头部再管腰部。线下则是有证管无证,最终实现有序管理。”
有关政策对资金监管,据其透露,此前一些地方也出台了针对非学科资金监管这块管理办法,但在实际中并未执行。前述体育机构负责人也印证了,确实近期当地要求对资金纳入统一账户进行监管。他认为,这样做确有必要。
在素质类培训中,线上机构外主要围绕一些可进行标准化的课程开发,而舞蹈、篮球、足球、游泳这些体育项目需要线下场地进行培训,也因此那些不太容易标准化的项目其实绝大部分分布在线下中小型机构中。“这反而成为了机构不按规定善动预付款,一旦出了事卷钱跑路的重灾区,”上述体育机构负责人表示,按规定来说报名款进来后,家长未消课的资金不能动用,但实际中大家普遍都会动用这笔款项。另一方面,师资教学,尤其以其熟悉的体育类培训在此方面很难把控,这也造成不少家长报名参加课程后,教练频频更换,没有从一开始熟悉孩子的体能和相关情况也就无从谈起如何保证课程质量。
2月8日,教育部在部署2022年工作要点中提到,针对非学科培训机构管理中提到,要指导各地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区分体育、文化艺术、科技等类别,抓紧明确主管部门,体现公益属性,实现常态化监管,防止出现新的野蛮生长。
徐华认为,所谓新的野蛮生长是指,防止素质教育会向此前幼儿园、学科类教育一样出现被资本绑架的一种状态。因为素质教育和学科教育在操作手法上很相似,都是通过线下开店或线上,包括大量投放广告,拿到用户相应的数据再进行大规模营销,实现产业的快速成长。所以对于素质教育,国家也在担心不加约束会重蹈学科类教育的覆辙,因此出台各种政策和意见,意在提醒机构要做好体制内教育的有益补充。“从资本层面,单价上涨其实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利润,以及投入更多预算去做营销摊薄成本,而企业为什么会有这笔钱去做更多推广?”徐华说,毫无疑问还是有很多资本入驻了,所以相关政策的出台也给教育企业敲响了警钟,如果资本再想用以前幼儿园、学科类培训的路径复制素质教育,就需要投资人自己去掂量了。
预期
对于非学科培训机构的监管不断升级,一些机构早有预期。
另一家头部机构人士对经济观察报表示,很多人早有预感到上半年政策会加强对非学科培训进行规范和管理。也出于这种预期,所以在机构转型中并未把素质教育当成特别重要的赛道。
有了“双减”对学科监管的前车之鉴,现在机构转型或投入基本都遵循“鸡蛋不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投资原理。而对于素质教育,上述机构人士表示他们持保留态度,“今年公司重点会放在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硬件方面”。
而受到影响最大的还要算中小机构。上述体育机构负责人说,对监管他还是比较害怕,生怕会像学科类培训一样。所以现在就是各方面尽量做到合规,也不排除在未来会全部转为对学龄前儿童的体适能培训。
马学雷认为,目前机构最应该做的就是合规。第一,每一个机构都应做到证照齐全,确保资质没有问题。第二,是规范师资,每一个老师应符合相应的科学的专业标准,特别是体育机构老师,以防孩子身体健康受到损伤,此外也要关注师德问题。第三是场地是否达标。第四,不要以打擦边球形式从事学科培训,在营销方面夸大虚假宣传、高收费。教育要强调情怀,着眼于长远,坚持教育公平和教育公益性。
针对监管预期,行业内人士普遍认同针对非学科培训的规范和监管也将步入常态化管理。尽管可能并不会如学科类赛道一样遭到强烈压减,但在规范过程中一批违规、无证机构将被全面出清。
马学雷说,素质教育与目前国家提倡的育人方向是一致的,这点与学科治理的底层逻辑是不一样的。但这也不意味着,非学科机构可以再走以前资本扩张的老路,肆意涨价增加家庭的经济负担,更不能宣传和从事任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
面对不断收紧的政策,一级市场对素质教育赛道的投资也显现了审慎的态度。
徐华观察到自“双减”出台后,绝大部分投资人已经转换赛道,但还存在一些投资人在教育赛道中进行梳理,寻找机会空间。
徐华对经济观察报表示,目前教育主要有素质教育、成人职业赛道和教育科技三个赛道。但近期一系列规范意见的出台,素质教育投资或将进入一个低潮期。因为即使投出一个全国知名品牌,最终也可能遇到政策风险,上市通道被关闭,从长远来看投资就没有意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