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工智能公司iPIN特邀“高考(精品课)录取系统研发负责人”刘卫东教授到深圳探讨“新高考改革”对学子的影响。这位教育界的重量级人物在会上直言“新高考改革还有无法解决的痛点”,引起了各方关注。
直击“新高考改革”痛点:谁来为14岁孩子的未来负责?
刘卫东教授探讨改革影响
教育的变革者——刘卫东教授
很多人可能对刘卫东教授并不熟悉,但实际上,每年高考都离不开他负责研发的“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
百度百科这样描述他的成就——“高校招生网上录取系统,彻底变革了原有的录取手段。该系统以信息化的电子档案流转为核心,取代了原有的以纸介质档案流转为核心的方式,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招生工作处于阳光之中,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直击“新高考改革”痛点:谁来为14岁孩子的未来负责?
刘卫东教授还是高考录取及填报政策制定的智囊团之一,每一年,他都会到全国各地的考试院宣讲,保证高考录取政策的顺利推行。
这样的“教育界巨擘”直接发话“新高考政策有现在还无法解决的痛点”,自然引起了各方震动,小编抢先为大家带来分析解读!
直击“新高考改革痛点”,谁来为14岁孩子的未来负责?
根据“iPIN完美志愿”公布的会议记录,刘卫东教授首先提到新高考改革带来的长远影响“可能直接导致高校转专业的情况逐渐消失”,这意味着学生一旦在高一入学做出了选择,往后可能是“一条道路走到黑”。
“对于即将面临高考的浙江和上海考生,他们完全没有参照的依据;对于往后更多将在“新高考改革”下学习的学子,他们尚未成型的‘三观’及‘人格’足够让他们做出真正适合的选择吗?”刘教授如是说。
细思极恐! “新高考改革”无疑是希望减少教育资源的浪费,但宏大的政策之下,真正要为自己人生负责的是刚满14岁的孩子。
这些孩子成熟了吗?他们的三观成型了吗?他们足以为自己做出正确的决定吗?
有的人可能会说,他们还有自己的父母来帮忙。
但所有父母都有足够的能力吗?父母插足的未来又是孩子真正希望拥有的吗?
这些尖锐的拷问,正是当下最现实的近乎无解的难题。父母们,如果你有一个即将进入高中的孩子,不妨问问自己,是否能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诚然,我们要摆脱 “流水线制造人才”、“填鸭式教育”总是要经历改革的阵痛,但是在阵痛之下牺牲的那几代孩子,如果只能得到“扼腕叹息”的怜悯,这何尝不是时代之“殇”?
无论如何,新高考改革的巨轮已经在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iPIN提出一种新的方向,希望用人工智能技术帮助这些“迷茫”的孩子、“迷失”的家庭。
“人工智能+教育”,可以一试吗?
根据交流会的纪要,“iPIN完美志愿”的科学家们提出了以下的新思路:
01通过庞大行业数据和人才案例数据,针对每个学生给出个性化的生涯规划建议,并帮助学生确定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同时,提供详尽的数据分析功能,帮助老师和校领导了解全校学生的职业发展倾向。
02分析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职场等不同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关键任务,并辅以详细的统计数据展示不同职业的发展前景,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定下“职业发展目标”后,学生进行科目的选择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
简而言之,先通过专业的评测帮助孩子们深入地了解自己,定位自己,达到“知己”的效果;再用机器的庞大计算能力去分析外界的数据,总结出不同的发展路线,给孩子选择的自由,达到“知彼”的效果。听上去,还是切实可行的。
会议中,刘卫东教授认为,在没有解决方案的现实中,这个方法或可解燃眉之急。但是是否能达到效果,肯定需要观察。
当然,刘卫东教授表示目前志愿填报数量放宽到80个等措施,都是为了让未来几年的考生更好地进行过渡,国家也一定会不停完善相关方面的政策。
至于“新高考改革”是否会有成效,就需要关注浙江、上海今年的高考结果了。小编将会持续关注,带来跟进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