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问题可以说是当下国内中产家庭最大的焦虑。不论是倾其所有买学区房,还是给孩子报价格不菲的各类补习班,都是为了让孩子在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实中赢在起跑线上。为人父母的殷切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入思考这种现象是否合理,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是否有益。我在美国做教育研究,我的孩子在美国上学,美国的一些情况或许能够提供一些借鉴。
美国家长如何为孩子择校
美国的学校(从小学到高中)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两种。公立学校采取就近入学的原则,也就是你住在哪个学区,就读那个学区的学校。公立学校的学费是全免费的,学校的教育资金主要来自州政府和当地政府,联邦政府的投资大概只占10%左右。这是因为美国学校的自治性很强,联邦政府也就是国家对公立学校的事务诸如教材和行政等的决定权很小。
当然,就近入学也会造成教育不均衡的问题。在美国,同样有很多人认为富有的学区教育经费更充足,校风更好,因此提供的教育更好。为了减轻这样的教育不均衡而带来的不公平现象,美国联邦政府对公立学校的投入有一个重要的功能,那就是帮扶弱势群体的孩子受教育,也就是“扶贫”和“助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越是穷的社区,能够申请到资助的可能性就越大,得到的资助也越多。
尽管这一举措非常重要,但它也并不能完全解决教育不均衡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富有的社区的教育好和校风好不仅是因为充足的教育经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的优势。经济和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个人素质更高,对孩子的教育有更多的参与和投入,而家庭对孩子学业和成长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我家附近有一个波多黎各人居住的教育相对较差的社区,因为有资金扶持,建的幼儿园条件和设施堪称一流。即便如此,很多中产阶级的美国家长仍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去上那个幼儿园,这并不是因为那个幼儿园的设施和师资不好,而是因为里面有些孩子有一些很难纠正的行为和语言习惯,这些问题就是家庭教育薄弱的直接体现。因此,在解决教育不均衡的问题上,除了资金上的扶持,帮助家长成为好的父母也是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相对公立学校而言,美国的私立学校的学费大部分来自学生的学费。但是私立学校的形式更多样和自由,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理念和特色。学生想要就读私立学校需要申请,过程包括填写申请表,递交推荐信以及成绩单等等,有点类似申请大学的程序。
不过,很多美国家长选择让自己的孩子读私立学校,并不一定是因为私立学校能够让孩子有更好的成绩,将来上更好的大学。有的家长是出于宗教信仰考虑,希望自己的孩子读一所具有教会性质的学校,在信仰上有个良好的根基;有些家长则是因为觉得某个私立学校的风格更适合自己的孩子。我有一个朋友在波士顿最好的私立学校教书,他们学校的高中光学费就要4万多美金一年,但是这所学校偏重艺术教育,它的校训第一条就是“Joy”(快乐) 。这个学校最为重视的是学生是否在那里有一个满意的学习体验。招收学生时,成绩只是入学要求的一方面。她举了个例子:有一个学生所有课程的成绩都是A,但是这个学生喜欢打排球,而这个私立学校并没有排球项目,学校就不会招收这个学生,因为学校没有资源来帮助这个学生来发展其兴趣所在。
朋友告诉我,这样一个昂贵的学校,其学生的父母好多都是长青藤大学毕业的,但是这个学校毕业出去的学生读长青藤大学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去年只有两个进了长青藤,而今年一个都没有。这些昂贵的私立学校,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一样是一个富人的俱乐部。据她说,他们学校认为让孩子能够接触和了解各类人很重要,因此学校会对20%的学生发放奖学金。这部分孩子大多来自低收入家庭,有些甚至是难民。对这些孩子,除了学费上的帮扶,连学校旅行的费用都有补助,因为校董会认为,不能因为孩子家里没有钱就不给孩子参加活动的权利。学校的校董会成员都是义工,除了服务校董会,这些人每年还为学校捐大量的捐款。
美国家长也会给孩子补课吗
美国小孩在课外也有一些补课。美国人喜欢体育,所以有很多体育项目,家长都会让孩子去参加学习。我们家附近的小学球场,经常到很晚还能看到孩子课外学习棒球,家长一大堆,坐在那里煞有介事地看孩子打棒球。美国大学里,很多人甚至抱怨学校花太多的钱来兴建体育设施和场所,而不那么重视文化课的教育。美国重视体育这一点非常明显。有重要球赛的时候,街道上都看不到什么人。后来我才明白体育其实远比我们想象的重要。它不仅能够给人强健的身体,还能培养人遵守规则的精神,持之以恒的耐力以及勇敢面对挑战的心态。这对一个人将来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除了体育,音乐艺术教育也有很多美国家长很重视,他们通常都会让孩子学一种乐器,反而很少听说有什么数学课外补习班。学校针对数学跟不上确实需要补课的孩子开设的补习班,老师也会事先征求家长的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另外,美国人很重视阅读的作用,但阅读开展的形式自由多样,学校图书馆、市镇图书馆等等,都能为孩子提供很好的阅读资源。
相对于中国家长,美国家长更加注重孩子的“全人”教育,更加关爱孩子的内心是否健康和快乐。去年年底,美国出了这样一个颇有说明力的新闻——在普林斯顿附近有一个成绩超好的学区宣布整改。这个学区近年涌入了大量的亚裔学生,亚裔学生的父母极大地支持和推动了当地的高层次数学教育项目和竞争性的音乐项目(这些项目的参加者,90%都是亚裔学生),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加重,竞争加剧,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负担以及厌学情绪,从而引起了白人家长的反对和抗议。
这个事件的有趣之处是,支持补习班和学业竞争的一方基本上都是以中国家长为首的亚裔家长,而反对现状带给学生的压力支持全人教育的另一方则是美国的白人家长。这次争论的最终结果是学区负责人宣布学校整改,取消诸多考试以及部分家庭作业,因为学区负责人也认为这样超负荷的学业压力不利于孩子全面发展。学区负责人说,虽然这个学区还没有学生因为学业压力过大而自杀的案例,但是他已经看到了一些让人担忧的迹象。
中美之间在教育上的不同表现其实是不同教育观念的反映。中国的教育是以考试为中心的,是在“伺候”考试;美国的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是为了帮助和服务学生。在美国,学生只有不同(天赋的不同,兴趣的不同,个性的不同),而没有好坏(因为考试的分数第一不那么重要,同时也是学生的隐私,第二大家都不认为考分能够能够全面地评价一个人)。因为每个孩子不一样,所以在美国,学校要努力的是让每一个孩子的天赋和兴趣都有得到培养和发挥的机会。不管每个孩子多么不一样,每一个人的价值都是不能被否认的,
(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