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 熊丙奇
据媒体报道,广东广雅中学日前与所在地荔湾区签订西关广雅实验学校合作办学协议,这意味着又一所名校复办初中。至此,广州市属名校已有执信、广雅、二中、广附、铁一等相继回归办初中。消息一出,引发了人们的热议。那么,名校复办公办初中传递了何种信号?会对中学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本期编发两篇专家文章,以飨读者。
调整办学方式应当慎之又慎
汪明
从具体操作上看,还需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避免一刀切地要求“分设”或“合办”。
在过去10多年,很多地方实施公办初、高中脱钩,脱钩后的初中部成为名校名下的一所民办学校,这也成为一种比较通行的做法。随之带来的问题确实也不少,一方面,按这种模式运作的民办学校,如果从《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看,办学不规范问题一直比较突出;另一方面,随着名办优质初中资源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公办名校复办初中对上述问题的解决会有一定帮助,似乎是一件好事。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大量名校复办初中同样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首先是,名校复办初中有可能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新的挑战。虽然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校没有重点、非重点之分,但这些初中回归名校之后,难免打上“重点”的烙印,这一点在近年来优质高中复办初中的现实中已经有所印证。优质高中重新选择完全中学模式,与当前积极推进义务教育“九年一贯”的大方向,难免也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冲突,对此应当予以关注。
抛开名校复办初中的利弊得失,确有必要对基础教育办学方式的调整进行全面审视,避免在办学方式上频繁出现反复。就初、高中办学方式而言,究竟应当选择“初、高中分设”还是“初、高中合办”,两种办学方式哪种更为合理,人们始终存在着不同认识。事实上,任何一种办学方式都是各有利弊,不同办学方式、不同类型学校共存是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势。从现实看,我国基础教育的办学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今后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过程中,独立设置的高级中学与混合设置的完全中学仍然有着各自存在的价值,“初、高中分设”与“初、高中合办”的办学方式也都会继续存在。从具体操作上看,还需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情况进行具体分析,避免一刀切地要求“分设”或“合办”。
对于目前一些实施初、高中脱钩,按“名校办民校”方式运作的初中学校,如何进一步加强规范办学,确是一个需认真研究的问题。如果这些初中学校只是头顶一个“民办”的头衔,另加一个收费的“特权”,其余的运作与公办初中学校并无两样,这样的办学方式受到质疑也就在所难免。当然对于这样的学校,并非只有回归名校这一条路,通过加强规范,使之朝着更加名副其实的办学方向发展,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此外,对于一些已经复办或即将复办初中的名校而言,学校的初、高中如何重新架构,师资如何重新配置,招生工作如何有序推进,同样也会面临一些新的挑战。重点中学初、高中脱钩政策的大规模实施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其主要动因是满足普通高中发展需求,扩大普通高中发展规模。当前,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已经由规模发展逐步转变到以提升品质、彰显特色为中心的内涵发展上来。在此背景下,对于名校复办初中对学校高中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也要有一个评估和预判。
对于地方而言,基础教育办学方式的调整应当慎之又慎,要基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并且经过充分论证,也只有这样,办学方式的相对稳定才能得以保障。(作者汪明,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基础教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公办高中复办初中不是治本之策
熊丙奇
要真正推进均衡,就必须消除名校思维,全面转变资源配置模式,加大省(市)级财政对义务教育的统筹力度。
名校复办初中,不只是广州一地的做法,我国其他大城市,也正在推进公办高中办初中的工作,教育部门认为,此举将增加优质公办初中资源的供给,破除“民办初中独大”现象,以缓解“小升初”择校热。然而,笔者对名校“复办”初中所能起到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作用,并不怎么看好。治理择校热,必须针对影响择校热的根源性问题。要彻底缓解择校热,不能在“名校”上做文章,少数几所公办初中名校并不能冲抵民办初中名校的择校热,还可能打破原有的公办初中布局。
我国当初决定高中和初中分离,是从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不同的属性出发。义务教育强调均衡、免费、强制,而非义务教育并不强调均衡,是由受教育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因此,实行高中和初中分离,是符合办学规律的。但当初分离时,由于很多优秀教师更愿意选择高中,导致很多地方因初高中分离,使公办初中办学质量成为“瓶颈”,也给民办初中异军突起的机会,不少地方都存在优质初中学校集中在民办的情况。
由公办名高中复办初中,其实在走“回头路”。“回头路”不是不可以走,关键要看是不是真能解决问题。初高中分离的方向并没有错,错在于政府部门重视高中办学,给高中更多资源,造成新的不均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关键应该是改变资源配置模式,具体而言,不能再由政府主导资源配置,按锦上添花的方式拨款,而是由省级财政统筹义务教育资源,给各校同样标准的保障力度,包括师资待遇。
不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的转变,依靠名校复办初中,很可能事与愿违。首先,公办初中办学,用的是公办高中之名,希望借此打造初中名校,而问题是,义务教育阶段不得有重点校、重点班,办公办名初中的思路就有违均衡。其次,公办高中举办初中,资源来自哪里?按照公办属性,资源应全部来自政府,举办者也是政府,如何理顺举办者与办学者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为了尽快让公办高中复办的初中得到认可,公办名校会否在招生名额上,对自己举办的初中倾斜,同时,政府会不会出台优惠措施加以扶持?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这对其他公办初中学校是不公平的。公办名高中举办的初中因“出身”好,得到政策扶持多,迅速就变为“名校”,而家长热捧公办高中复办的初中学校,看中的是优质高中资源,这将加剧初中择校热,会适得其反。
对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我国政府部门想了很多办法,包括名校办分校、建名校集团、名校与薄弱校对口帮扶,再就是公办名高中复办初中,等等。这些措施看上去都在推进均衡,可强调的却是名校,可以说只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外围措施,结果对缓解择校热作用不大。要真正推进均衡,就必须消除名校思维,全面转变资源配置模式,加大省(市)级财政对义务教育的统筹力度,做到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条件一致,在此基础上,建立教师轮换制,才能治理择校热这一老大难问题。(作者熊丙奇,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