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外教育信息渠道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似乎觉得 “国外的月亮”更圆——发达国家的教育公平又高质,发达国家的学生和家长没有学业之忧,学生能够快乐、轻松地进入大学,成为社会精英。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从学生到学校,从区域到国家,世界各国都存在考核与竞争,发达国家也不例外。例如,美国的公立学校有打分和排名,家长也要面临择校和搬迁的问题;日本的学生要在节假日赶往补习班,以保证优秀的学业成绩;英国各类学校存在着“价格”和“质量”的差异与竞争,少数重点学校也有严苛的入学要求。
撰写这组稿件的国内教育学者和专家,他们对发达国家教育有亲身体验或深度研究,文章里解析了他们亲历与观察的国外教育,从不同角度还原发达国家的教育真相。
①美国:快乐背后竞争无处不在(11.26发布内容)
②日本:为升学“过劳”学习愈演愈烈(11.27发布内容)
③英国:前途未卜的教育新计划(11.28发布内容)
英国:前途未卜的教育新计划
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在就任不满2个月时就宣布了一项新的教育改革计划。该计划宣称,将对英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恢复旧时的重点学校,让所有学校都能通过能力测试来自主选拔学生。
在担任新首相后的第一次英国内政策演讲中,特蕾莎·梅曾说:“我希望英国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精英统治国家,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才能和辛勤工作获得公平的机会。”
特蕾莎·梅提出要恢复的重点学校是指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在英国,文法学校的名称最早确立于14世纪,文艺复兴之后得到快速发展,到17世纪中叶,平均每4000多人就设有一所文法学校。文法学校以传授古典知识和文法而著称,具有注重学术、传播宗教、学生出身高贵、学校纪律严格等特点,毕业生多成为社会中上阶层人员,或进入牛津、剑桥等大学深造,在20世纪前扮演着中等教育的重要角色。
网络资料图
英国《1944年教育法》的颁布使面向所有年轻人的中等教育体制在英国建立起来。中等学校分为三类:文法学校(开设正式学术性课程,面向能进行连贯推理的儿童)、技术中学(为毕业生到企业工作做准备,面向在应用或工艺方面有明显兴趣和能力的儿童)、现代中学(提供人人需要的普通教育,面向其余的儿童)。通常,英国70%的适龄儿童进入现代中学学习,约18%至25%的儿童能通过严格测试进入文法学校学习。这三类中学中,文法学校入学最难,在社会上的声望也最高。二战结束后,英国的文法学校有1207所。
1964年英国工党执政,认为文法学校是加剧阶级分化和中产阶级特权,并加以限制和改造。综合学校开始大量发展,出身于不同社会阶层的儿童得以在同一所学校里上学。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实施,使中小学教育体制再次得到改革,直接拨款公立学校政策得以推行,地方教育当局的管理权限被削弱,中央政府对教育的管理和控制得到加强。1998年,时任首相布莱尔宣布禁止开办新的文法学校。目前,英国有3000多所普通中学,文法学校只有163所,且分布在少数地区。
特蕾莎·梅本人就毕业于文法学校,之后进入牛津大学学习,毕业后就职于英国中央银行,1986年步入政界。作为从平民走向成功的代表,特蕾莎·梅早期的文法学校学习经历让她认为,文法学校可以给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学生更好的教育机会,使上不起私立学校的孩子也能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从而有助于实现教育公平。
此次改革计划也源于持续下降的英国学生的学业表现。自2006年以来,英国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连续三次表现不佳,如2006年数学排名第24、阅读排名第17、科学排名第14;2009年数学排名第28、阅读排名第25、科学排名第16;2012年数学排名第26、阅读排名第23、科学排名第21,只处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这引起了英国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英国教育委员会主席格雷汉姆·斯图尔特批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结果是“非常发人深省的,尽管我们对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但是这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然而,特蕾莎·梅恢复重设文法学校的计划一出,当即遭到了英国工党、部分保守党议员、一些教育界专家和社会知名人士的强烈反对。有批评人士认为,这是一种假公平,增设文法学校看似机会均等,但是富人家的孩子可以通过请家教补习等手段,来提高文法学校入学考试成绩,而穷人家的孩子机会还是很少。
英国脱欧后不久,有媒体报道,英国半数小学将采用亚洲式的数学教学方法,以提高国民的计算能力。文法学校是公立学校中的重点校,大力发展文法学校,也恰与亚洲国家重点中学的发展道路相合。
特蕾莎·梅的这项教育改革计划,尚需要交付英国议会辩论通过后才可能推行,即使议会通过,改革实施后效果如何,还需要时间来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