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距高考还有三周左右时间,无论你是“学霸”还是“学渣”,无论你拜过文曲星还是报了加强班,这个时段都是最紧张、压力最大的时候,大河报·今日河洛教育专刊特推出本期“高考信息服务指南”,特邀请洛阳市心理健康研究会、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营养科等部门多位专家对考前考生心理调节、营养饮食搭配等多方面心理及生活细节进行专业指导,希望能让刚从试卷堆中抬起头、放松时读读报纸的你从这里找到一些指导性信息,也可能让你从中受益。
1
考前解压之
过度关心往往适得其反
“女儿马上要高考了,我很紧张,每天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她去哪我都要看着。”家住西工区的高女士今年女儿高考,她每天像看幼儿园小孩一样无微不至地“呵护”着女儿,却老被女儿说烦。其女儿婷婷悄悄向记者表示出担忧:“想吃什么饭、有没有不舒服等,老妈天天问上好几遍,还经常熬夜陪我复习。家里条件一般,老妈花大钱买了一堆营养品。她付出这么多,我要是考不好该怎么办啊!”
对于此类对孩子过度呵护的表现,洛阳市心理健康研究会会长安宁称,家长在考生原本已经很紧张的情况下又制造了一个使其更加紧张的环境。这个时段,家长不要过多地去干涉考生的学习、过分地呵护,否则会给孩子造成“我和成绩之间,父母仿佛更看重成绩”的不良心理暗示,同时,邻里之间的攀比、不切合实际的期望,都会影响考生的正常发挥。
安宁建议,家长在考前不妨与孩子多进行沟通,给考生复习提供合理化建议,照顾考生生活和情绪。帮孩子心理减压,就是要给他们吃一颗“定心丸”:“不论你考得如何,能发挥出自己的正常水平,爸妈就知足了。”
2
考前解压之
失眠考生不妨试试“内观放松法”
刘卿是涧西区某中学高三应届生,在年级中排名中等,平时活泼开朗,高三前几乎每天都到操场踢球。高三以后,刘卿放下了钟爱的足球,埋头苦学,但整日泡在书海,原本精力十足的刘卿开始感到吃不消。临近高考,他越来越懒,懒得上课、懒得看书,连自己最喜爱的科目都不想多看一眼。他称做不完的试卷,压得他喘不过气来,非常烦闷。随后他开始失眠,白天情绪低落,易怒牢骚多,时不时向家人、朋友发火。
对于刘卿的情况,安宁解释:“出现情绪低落、失眠等是源于考生们对未知的恐惧。”安宁说,高考前产生焦虑情绪很正常,考生不合理的期待和对考试的恐惧,加上没有劳逸结合,会不断加重心理负担,使得考试发挥失常。对此,安宁自创的“内观放松法”对考生考前放松和促进睡眠具有不错效果。“晚上休息前,闭眼平躺床上去除杂念,感受以脊柱、鼻梁为中心的身体两侧部位,想象自己的眼睛越来越明亮,感受自己的脸颊、胳膊、腿,它们的长短、重量等是否一致。”
安宁称,因为人体在忙碌时会变得紧张,身体重心会失衡,身体的一些部位也会变得僵硬。考生休息前感受两侧的身体部位时,发现一侧与另一侧不太一致时,要想象将它们慢慢地趋于一致。“这是一种纯意识方面的放松方法,对促进睡眠有不错效果。”
3
考前解压之
补短板、不贪功,踏实进取
高三考生复习功课时,不少人经常容易出现分心。杨帆是洛龙区某高中考生,在这考前一个月中,常苦恼于因科目众多,复习时有些盲目,无从下手。“我的弱项是英语,想主攻这一科,但复习起英语就担心别的科目下滑。这种想法自己控制不住,导致经常走神。”
安宁则用“木桶原理”予以解答。她说,一个木桶由许多块木板组成,如果组成木桶的木板长短不一,则该木桶的最大容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高考在即,如果想总体成绩上再有些突破,‘补短板’是行之有效的。”安宁认为,考试如果短期内想再提升优势科目会比较困难,不如将主要精力转向“短板”科目,领会“木桶原理”考生在心态上会更加务实。
考前饮食
吃得科学才能考得安心
高考在即,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考生饮食,是许多家长特别关心的话题。对此,大河报记者采访了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营养科王朝霞主任。
王朝霞表示,由于紧张地复习应试,考生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增加,为了保证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及利用,首先必须做到饮食平衡。达到饮食平衡,最基础、最简单的操作方法就是每天吃四大类15种以上的食物,四大类即:谷薯类、肉蛋奶豆类、蔬菜水果类以及油脂干果类。
与此同时王朝霞强调,考生一定要吃好早餐。她解释称,复习中,整个上午大脑需要的能量几乎全部来自早餐,如果不吃早餐,或者早餐质量不好,都不利于大脑运转,从而影响复习考试。她还对早餐的质量进行了评判,四大类食品,谷薯类、肉蛋奶豆类、蔬菜水果类以及油脂干果类,如果都食用了为最好;食用了其中三类,为较好;食用了两类或少于两类者为较差。
饮食卫生方面,王朝霞提醒,考生最好不要到路边小吃摊位或卫生条件脏乱差的饭馆就餐,天气炎热、气温较高的话,不吃上顿剩的东西,因为这些食物容易变质。没有经过彻底清洗的食物,切勿直接进口。“不吃以前没吃过的或不熟悉的食物,不要改变以往的饮食习惯,否则会造成胃肠道不适应,引起消化功能障碍,甚至食物过敏。”
此外,进餐环境也应该轻松愉快,这样才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吸收,因此,考生家长尽量不要在进餐时盘问、教育甚至训斥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