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关于高考招生改革的动作颇频繁。从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之后,中国历史上最全面最彻底的一次高考改革拉来大幕。这两年我们也逐渐看到了改革所带来的种种变化:比如,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在传统招生录取之外,开始启用综合素质评价的方面,选拔录取更多素质全面的考生;比如,高考命题的统一,2016年仅有五省独立命题,26个省份都使用了全国统一命题。越来越多的省区市选择了由国家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高考试题;比如,为保证中西部地区孩子能够有学可读,能够进入好大学读书,各种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都在有针对性地向贫困边远地区倾斜;比如,招生录取批次的合并与减少等等;这些无论是高考考试方面,还是在考试招生方面的改革,为2017年新高考的实施,都是有较为直接而深厚的铺垫。
本文就以2016年变化最大的录取批次改革为视角和切入,来谈谈新高考改革的变化与影响。
作为高考的关键一环,招生录取的改革正在从表面走向深化,录取批次原是为了方便招生采取的工作方法,可是在社会上往往把批次当作衡量学校优劣的标志。三本不如二本,二本不如一本,在升学、就业的社会评价中,二本、三本的学生承受着歧视和压力,甚至根本没有参与的资格。另一方面,二本、三本学校的办学声誉也受到影响,即便有特色、就业好的学校也面临着声誉低、招生难的困境。广大学生和家长宁可将批次优先考虑,也不愿结合实际地考虑学校的真实实力。
早在多年前,山东省就开始试点取消“三本”批次招生。截止2016年,已有13个省份取消了三本招生,并入二本。上海2016年更进一步将本科全部批次合并。2017年,山东、海南也将取消批次划分,届时,将只有本科批次和专科批次招生。
批次合并之后,打破人为的三六九等划分,对于高校要求也越来越高。所有高校都必须以其办学特色,专业特色定位吸引生源。有特色的二本、三本院校则有希望借势崛起。
批次合并,对民办高校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批次合并之前,社会对于处于三本招生的民办院校、独立院校有较明显的歧视之嫌。彻底取消高考录取批次之后,高校的一本、二本、三本身份将不复存在,考生填报高考志愿时也不再纠结于录取批次,将更注重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这对促进教育公平、就业具有重要意义。面对这样的形式,不论是传统的二本公办院校,或是民办院校,都将面临着新一轮的洗牌,没有特色的高校将很难生存,高校之间的招生竞争最终要回归到办学实力的竞争。取消三本批次招生,对于实力较强的民办院校来说是“春天来了”,而对于实力较弱的民办院校却可能是“寒冬将至”。批次合并免去了三本学校招生的难言之隐,提供了发展特色专业的可能,也促使二本学校根据自身特色改革发展。对学生而言,挑大学选专业可以更加注重兴趣合不合、专业实力强不强,不必为批次伤神。
但是,也应当看到,录取批次合并的背后,我们所遇到的高考志愿填报的新风险:以河北为例,2016年,本科二批与三批合并,导致当年各批次线极低,而招生计划不断减少,从而使得各个批次招生更加激烈,甚至会出现学生过了相应批次线,却无法在相应批次被录取的案例。
同时,二本、三本合并录取,就意味考生落榜的风险大了。尤其是二本压线考生,往年这部分考生即使没被二本院校录取,也还有三本院校作为保底,而今年这样的保底不再存在,考生需要慎重考虑,照顾到两个层次的学校。因为一旦选择不好,个别的三本院校通过这一轮的洗牌,可能生存发展都成问题,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一旦落榜,直接就是专科院校,对于学生的发展也还是非常不利的。
作为高考改革的关键一环,招生录取批次的改革对于高校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如果想要招纳更多优秀人才,必须积极走出去,争创“双一流”,以更加独特的专业和办学特色吸引考生报考。而这也是和2020年,新高考改革后的第一届高三的高考志愿填报方式想匹配吻合的。批次合并之后,未来的专业+院校模式将更为清晰明了。对于新高考的启动,批次合并无疑是必不可少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