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由摩根大通支持、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合作完成的《中国劳动力市场技能缺口研究》报告发布。报告指出,16-29岁青年农民工、22-24岁大学毕业生和45-60岁中老年劳动力已经成为中国劳动人口中失业风险最高的人群。同时,专家指出目前高校的专业设置滞后,呼吁国家应下放高校专业设置权,使得教学与市场趋于同步化。
调研报告指出,中国劳动力供给存在显著的人才层次矛盾,低学历未技能智能化、高学历却无法满足企业实际应用需要。分析显示,中国劳动人口中失业风险最高的三类群体是:16-29岁青年农民工、22-24岁大学毕业生和45-60岁中老年劳动力。 而这种失业高风险正是求职者的劳动力技能与岗位要求不匹配造成的。因此,提高技能水平是减少上述群体失业风险、降低整体失业率的关键所在。
对企业家调查数据的分析显示,在中国企业纷纷向海外拓展之际,国际化管理人才和战略设计人才尤为短缺。同时,不同企业的人才竞争存在差异。相较于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内资企业在资本运作、互联网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人才短缺程度更高。中小企业较为缺乏战略设计人才、技术研发人才和高级技术工人;大中型企业在资本运作人才、互联网人才方面的短缺程度则相对较高。
针对大学毕业生的高失业率,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强指出,首先就是因为高等教育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与市场需求脱节。“以市场上热门的大数据产业为例,美国很多大学已经很迅速调整了专业设置,推出了与之相匹配的课程,这在中国是行不通的。因为大学里专业不能自设,必须等待教育部统一调整专业目录,而这要经过很多年。”李强建议,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赋予高校更大的办学自主权,建立市场、高校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专业设置路径。高校按需灵活设置专业,向有关部门备案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