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机构来说,每年的高考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借势做品牌营销,亦或是验证教学效果,高考也都是K12教育企业一次年度的“大考”。
2015年,全国共有900多万考生参加高考,谁能吸引这些考生,以及他们所能影响的至少3000多万相关利益群体,谁就“打赢了高考这场仗”。从备考、考试服务,到估分、志愿填报一系列环节,无论培训巨头还是新兴互联网教育公司,也都积极参与到这场战斗中来。
高考结束一个月,芥末堆采访了教育行业内线上、线下十余家机构,下面为大家一一复盘。
老牌培训机构:不会拿高考杀鸡取卵
在考试培训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不少培训机构,应战高考,俨然“轻车熟路”,移动互联网的大量普及,也让这些机构有了尝试更多玩法的机会。
今年高考,最“拼命”的教育公司或许要数好未来了。整个六月,围绕“高考无所畏”的主题,其针对考生群体的高考陪伴计划整整持续了30天。
从六月初,与去哪儿网合作推出的五折高考房,到五大学科高考攻略,再到与民谣歌手邵夷贝联合发布的单曲《无所畏》,好未来在高考前的系列举动似乎都在围绕考生,帮他们打“心理战”。这之后,针对考后的估分、志愿填报等服务,好未来发布了高考帮 APP,以及从民众认可角度制作的大学排行榜。与今日头条合作的全民高考H5页面、相关媒体稿件等,获得了4000万的展示量。
高考帮负责人黄荣明对芥末堆表示,截至6月10日,高考帮已经获得163万下载,高考专题整合了好未来线下教研力量,为考生提供试题解析、估分、查分和院校信息、模拟志愿填报等服务。
新东方在线也和手机百度联合推出专题页面“我要查高考”,用户只要使用手机百度的语音搜索功能说出“我要查高考”,就可以随时随地查看新东方在线名师的真题解析、查询各省的录取分数线并预估自己的考分,为填报志愿做准备。
新东方旗下的K12辅导品牌优能中学,也与各大门户网站合作,在第一时间发布真题解析,并在考后开设高考志愿免费指导班,为学生提供学校和专业选择方面的支持。针对自主招生、香港大学面试的学员,也针对性开设了短期冲刺班、面试班等。
据昂立国际教育总经理栗浩洋介绍,昂立教育今年在内部尝试了针对高考的“3个月提20分计划”,在临考年前,将学生的薄弱项做筛选,重点提升相对容易的常态考点,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提分。该计划的逻辑,是帮助学生把基础打实,建立面对考试的自信,用他的话讲,叫“退一步海阔天空”。
无论是高调做传播,还是低调做提分,总体看来,老牌机构们在高考中的表现仍以常规的教学辅导为主。经历了这么多年高考,大家心里都清楚,高考对机构来讲,能直接发挥的作用仍然是以口碑营销为主,学霸们的示范效应,有时胜过许多吆喝。
因而,“产业链”的逻辑,亦或是“用户入口”的故事,多数机构面对学员们整个K12学习的结尾,除了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之外,似乎并没有太多花样可以玩。或许栗浩洋的说法更加一针见血——“拿高考杀鸡取卵,并没有什么卵用。”
大数据服务:一些公司开始崭露头角
有意思的是,不少在线教育公司已经把“大数据”、“O2O”等概念讲述了许久,但当面对高考时,就没那么积极主动了——当问到围绕今年的高考做了哪些事时,不少在线教育平台的负责人对芥末堆回复称,“今年没有什么特别的活动,明年会考虑做。”
不过也不都是这样。
如果说百度是这次“高考战”中杀出的在线教育黑马,或许读者们不会太意外。
4月,百度文库推出针对考前提分的“觅题”APP,逻辑还是“大数据”:定位考区、智能推荐考生考点、难点,以及考题热度,减轻考生在“题海”中的压力。觅题在5约中下旬,又在全国推出15套高考预测卷。高考期间觅题的“闪电估分”系统也与百度文库合作,帮助考生在每科考试结束三小时左右,即可闪电估算分数。相关负责人介绍,觅题此次预测卷押中率接近8%。今年北京市工2.1万考生通过觅题完成全科估分,占今年北京市参加高考总人数的1/3。
未来,“觅题”希望为考生提供更多的高效复习备考服务,题目覆盖也将从高考、中考转向期中、期末考试,甚至各年级的月考、周测。
除了百度外,猿题库今年也开始利用已有数据,尝试做高考预测服务。除与媒体合作推出全国各地的学科学业水平排名外,还对高考的分数线做大单预测:以北京为例,猿题库在考前发布的一本文理分数线,最终与实际公布分数线相差在2分以内。
志愿填报服务:噱头大于实用
除了押题和和备考,志愿服务也是今年的“大数据”热门,在高考结束的这半个多月里吸引了大量关注度。除前述提到的高考帮、排行榜之外,iPin、百度高考志愿填报助手等产品,都在致力于帮助考生投好这人生的“关键一票”。
正如某吐槽段子指出了考生的普遍迷茫:用12年的努力来应对一场考试,用几个小时的时间来选择人生——高考志愿的确是几百万考生的关键痛点,但解决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
如《百度做个了高考填报志愿助手,差不多在逗你玩儿》一文中所指,某所学校的搜索热度并不代表报考的兴趣度,专业、排名、历年变化等也并无法详细展现,此类产品对考生报考决策帮助有限。
堆里一位妹纸为帮自家考生报考,也尝试了N种志愿填报数据工具,也遇到各种bug: 与成绩明显不匹配的学校推荐、甚至有的推荐专业在该省今年根本没有招生名额等……
目前看来,此类高考数据志愿工具相当与只发展到 1. 0 阶段,即有产品逻辑和基础数据,但离实际应用尚有距离。毕竟,志愿填报也是个极其中国特色的问题——不同学校、专业,在不同省市之间的录取,以及考生的偏 好,每年都不一样。相关数据的收集、梳理并应用,对服务提供商来说仍是挑战。
结论:
在高考这件事上,一方面,传统机构经验丰富,多稳扎稳打,并开始利用互联网,尝试些创新服务;另一方面,面对高考,不少在线教育公司目前为止还有些准备不足,难以正面“迎战”——而一些拥有数据优势的互联网属性公司,利用分析技术“弯道超车”的机会,在预测、报考等方面让业内眼前一亮。
传统的教育机构重视教学辅导,新兴的公司则把焦点放在了数据分析上,这两条路不得不说对高考考生都有一定的效果,经历了这次“大战”,相信大家也都积累了一定经验。
高考,明年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