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2015年高考重庆“文科状元”刘同学,在成都游玩后原本计划坐动车返渝,却遭两名牌高校争夺、一方派专车相接,反而耽搁了时间。这一事件,引发热议。
每年高考成绩公布后,“状元”们往往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也是企业、商家、学校等各方追逐的对象。名校之间“争抢高考状元”,表面上看是在拼抢优质生源,但仔细推究,真正看重的还是“状元”身上较强的符号效应。一所学校录取的“状元”越多,似乎意味着这所大学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高考状元”成为香饽饽,既有人们对学习精英的朴素感情,也跟浮躁、功利等社会心态密切相关。对这一群体的无规则争抢,其实根源于一种错位的价值观、教育观。“鸟儿一旦系上了黄金,就再也不能展翅高飞”。对高考状元的过度关注和消费,很可能对其成长带来消极影响。只有从根本上对势利的教育观进行纠偏,社会上对“状元”进行畸形激励甚至谬赏的空间才会越来越小,“争抢高考状元”等现象才会降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