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毋庸置疑,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当属2014教育领域的重头戏。在人们的热切期盼中,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和浙江两个试点地区也随即分别公布了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
毋庸置疑,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当属2014年教育领域的重头戏。在人们的热切期盼中,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上海和浙江两个试点地区也随即分别公布了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由此拉开了一场具有颠覆性影响的高考改革大幕。
与以往换汤不换药,或者只是围绕考试科目“小打小闹”的教育改革相比,这一次的改革则可谓是 “伤筋动骨”,深刻地回答了为什么改、改什么和怎么改等根本性问题,通过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力图将教育拉回到正常的轨道上 来。但在舆论的一片叫好点赞之中,亦不免有脱离“国情”之虞。
以着力彰显选择性教育理念的浙江方案为例,其最核心的变革当是考生除语、数、外三门必考科目 之外,可自主确定选考科目。从理论上讲,7选3存在35种组合,学生完全可以扬长避短,选择自己擅长的3门作为选考科目。如果真是这样,将对学生的学习、 家长的观念、高校的办学模式和中学的组课组班及办学理念带来颠覆性的影响,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那么,理想能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实现呢?这就涉及学生能不能选、敢不敢选和会不会选等问题:能不能选是指学校和家长能否真正给予学生自主选择权;敢不敢选是指即便学校和家长真的不干涉了,学生有没有魄力和勇气进行选择;会不会选则是指学生能否真正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合理选择。
很难想象,长期按部就班的学校在面对师资和设施等严峻考验之时,真的会“放任”学生自由选择。因此,各种各样的“引导”恐怕会层出不穷。同样,很多习惯于包办的“中国式家长”恐怕也会横加干涉孩子的选择。
姑且抛开学校和家长的因素,就孩子本身而言,敢不敢选是勇气问题,会不会选则涉及能力水平问 题。如果是从小“被安排”的学生,一旦面对真正的自主选择,茫然失措是必然的直接反应,根本谈不上有勇气和能力进行选择。也就是说,只有有主见的学生才可 能进行自主选择。那么,现在的孩子又有多少是有主见的呢?
应该说,改革设计者们对上述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一方面告诫学校不得干涉学生的自主选择,另 一方面希望借助人生规划指导等课程帮助学生进行选择。姑且不论学校是否能克服种种困难放手让学生选择,就人生的道路方向问题而言,绝非靠几节课能妥善解决 的,这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想让孩子们真正从志趣出发进行选择,实现“职业有不同,贵贱无差别”是一个绕不过的根本前提。实事求是地说,人格平等固然是 今日所公认的原则,但因职业的不同而导致社会地位产生较大的高低差别还是一个不争的现实。毫不夸张地说,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改善,那么即便真的让学生 自主选择,有利于赚钱和谋求较高社会地位的功利化选择必将是主流,这绝对有悖于选择性教育理念。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预见这次“伤筋动骨”的高考改革必然会导致“乱象”丛生。但无论如何,相比于令人可怕的整齐划一,“乱”是一种促使教育发生质变的巨大进步。任何变革都难以一蹴而就,倘若能清醒全面地看待和预见问题,尽可能做到未雨绸缪,那么推进起来便会更加稳妥有效。
胡欣红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1月19日 10 版) (作者为浙江省衢州二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