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首轮参与改革的教师和学生群体更加准确地把握改革政策,省教育厅专门印制政策解读材料50余万套,发放至全省普通高中教师和全体高一年级学生,并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组织开展了高考综合改革政策宣讲,覆盖全省16个市。
新高考改革将带来育人方式的哪些变化?省人大代表、马鞍山学院副校长秦锋从学生、高中、高校和社会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新高考改革能够给学生更多自主权。改革取消文理分科,改为选课模式,学生可以在一定政策规则下自主选择学习科目,学生学习和考试变得更加个性化、多元化。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有所长,还能节约更多的时间培养综合素质能力,让每个学生面对高考有多样化的发展方向。
减轻学习负担。新高考改革打破了固化的“理化生”“政史地”两类组合,学生可以有效避开自己的弱势学科,有效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合理利用时间来进行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规划意识。老高考模式下,高中生学习与生涯规划割裂开,绝大多数考生是在志愿填报前半个月,甚至前几天才认真研究大学与专业知识,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导致学生在大学专业学习期间主观能动性、动力不足。新高考改革从制度上要求考生进行选课,迫使学生要提前了解大学专业以及对应专业的限科要求,把高中阶段学生生涯规划由政策指引推向实操落地层面,有效培养了学生和家长生涯规划意识。
打破高中原有的育人模式。按照新高考的设计,学生有12种选课组合,采用走班制,原有的班级制不复存在,对学生的管理方式将大大改变。因此,无论是原有的硬件条件还是师资条件,都将进行调整,以满足走班制的客观需求。
高校将更注重专业内涵建设。新高考改革将扩大高校自主权,让考生和高校双向选择权扩大,高校根据自身办学制订招录模式,根据招生专业要求,规定选考科目范围、综合素质评价的使用等。有利于高校更好地选拔人才,优化生源质量结构。
刺激高校以“专业实力”为核心发展。新高考政策志愿填报和录取模式发生变化,从院校为单位进行投档,改为“专业组”或“专业+院校”为单位进行投档,使得考生更加关注对专业的选择,大学整体的综合实力、名气不再是各院系、各专业招收优质生源的保护伞,尤其是专业实力和优势不那么突出的情况下。
新高考在给具有较强学科特色的普通高校提供逆袭机会。同时,也给高水平大学某些优势不明显的专业敲响了警钟。这也必将刺激并激励高校不断优化专业布局、更加注重专业内涵建设。
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新高考改革之前,“一本”“二本”等高校招生批次概念直接演化成家长和学生心中固化的高校等级。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中,分数是最大的王牌,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投入大量经济资源为学生进行各类学科培训,只为获取更高的分数,进入更高层次的大学。新高考政策从制度上“解决”家长和学生心中的高校等级观念,让家长和学生更专注于职业生涯的规划和专业的选择。教育平等是一个理想化的目标,新高考改革正在这条路上奋进,从制度上极力推进教育平等。在未来,除了取消高校等级化差异,高考改革还会进一步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升学路径。
新高考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突破传统的育人模式,实现其评价效能,同时搭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桥梁,使学生素质得到发展,从而为社会增添多样化的人才,让高考模式能够发掘更多的优秀人才。
在秦锋看来,高考综合改革主导的走班选课制度重构了教育教学的新样态,这给高中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在总量方面,学校应在现有基础上增加教室资源,以满足破除行政班、实行走班制。在质量方面,应满足班级规模小型化特点,实现教室的小型化、多样化和专业化,保障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教学资源“供小于求”问题可能会凸显,局部上将出现教师结构性缺编现象,且少数学科教学资源过剩,需要妥善化解。
秦锋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强化教育管理干部与教师培训,全面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教师的课程实施力;强化分类、精准施策,针对不同学校、区域课程实施的情况给予指导;强化高考综合改革政策宣传,推动家、校、社会协同育人,引导学生和家长结合学生能力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人才的需求做好选科工作,“一生一策”指导学生科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加强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引导高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优化专业布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适应新高考给高校招生录取带来的系列变化。
据悉,省教育厅将编印学业水平考试选择性考试选科指南,上线在皖招生院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查询系统,持续开展高考综合改革系统培训,并对考试进行系统重构、流程再造,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平稳顺利实施。
□本报记者 黄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