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上午9点,高考钟声准时敲响。广安中学考点外,73岁的陈显伟同样关注着今年的高考,他从不远处的建筑工地赶来,目睹考生入场。1963年7月20日,陈显伟和这些考生一样,紧张而激动,作为达县高级中学(现达州高中)的高三学生参加高考。遗憾的是,老人未能考上四川大学物理系。
时间过去54年,陈显伟现在是建筑工地上的一名记账员。他仍能背诵当年语文书上的部分古诗。在工地上,他所学的数学知识仍能发挥作用。陈显伟说,这一生,他的唯一遗憾是没能上大学,但庆幸的是,所学的知识,大部分都还在脑袋里。
“40后”的高考回忆 穿新布鞋和麻布衬衫
陈显伟的脑海中,关于54年前的那场高考,至今记忆犹新。
1963年7月20日早上7点,达县高级中学400余名学生在学校食堂吃过早饭,步行前往一公里外的考点参加高考,陈显伟便是其中之一。
“早餐很简单,白米饭和萝卜秧。”陈显伟记得,高考第一天早上,他没有吃饱。考试第一天,陈显伟特意穿上了妈妈做的新布鞋和用肥皂洗了三遍的麻布衬衫。
到达考点,安检很简单,夏天穿得很少,如果携带什么东西,一眼就能看出来。第一堂语文考试8点30分开始,进入考室只能携带钢笔、墨水、水瓶、准考证四件物品。准考生上的照片是用胶水粘贴上的黑白照,水瓶是一个玻璃材质的酒瓶,里面装的是盐开水。
考点没有广播系统,监考老师按照怀表时间准时发卷。开卷答题后,任何人不得走出考场,包括上厕所。当堂考试结束后,监考老师当众密封试卷后,大家方可离开。
那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日记》《唱国际歌时所想到的》两个命题作文中任选一个。
陈显伟说,当年的高考,没有文理科之分,全国统一卷、全国统一录取线。常规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历史、政治七门科目。
陈显伟考试前填报的志愿是四川大学物理系,没有报考外语相关专业,不用考外语。“我们高三才开始学英语和俄语,学得很浅,几乎没有同学选考外语科目。”七门科目,考三天,每科100分。
1963年7月22日,高考结束,陈显伟回到家里,等待放榜。一个月后,高考红榜上没有陈显伟的名字,他收到了一份“未录取通知书”,原因是没有达到全国录取分数线。
陈显伟记得,当年班上38名同学参加高考,6名同学考上大学。上大学的同学都有了出息,有的当了大学老师,有的成为了工程师。没有上大学的,命运几乎相同,都回家务农了。
艰难求学路 经常饿肚子
高中三年,给陈显伟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每天口粮不足一斤大米,上课经常饿肚子。
陈显伟出生在达州市达川区檀木镇石和尚村,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陈显伟在家中排行老二,还有姐姐和弟弟。
陈显伟的父母虽是农民,也懂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道理。上村小的时候,陈显伟的成绩很好,父母便把他照“苗子”培养,一家人省吃俭用,也要让上学的陈显伟填饱肚子。
直到上高中,陈显伟以全镇第一的成绩考上了达县高级中学。“在那个时候,能考上达中的,成绩都是特别好的。”陈显伟说,他深知全家人送他读高中不容易,他在学习上特别努力。
班上55名同学,陈显伟可以排进前十。“我的数学和物理特别好,所以当了这两科的科代表。”陈显伟说,大多时候,他的数学和物理成绩都保持在95分以上,在班上数一数二。
成绩虽好,但是生活上,陈显伟却过得特别辛苦。家离学校42公里,每个月回一次家,没有公路没有车,走小路步行需要一天。每月生活费5元钱,学校补贴4元,家里拿1元,而这1元钱,家中大多数时候都拿不出,每到月底,总得有几天找同学蹭饭或饿肚子。
陈显伟说,在他的记忆中,最饿的一次,差点饿晕了。有一次放假回家,家里断粮了,他从第一天早上到第二天下午,没有吃饭,只有喝水。在回学校的42公里路上,他在水沟里喝了五次水,头昏眼花,才走到学校。
“现在想起来,不知道是怎么到的学校,只记得到学校时有人给了我一碗饭。”陈显伟说,高中三年,饿肚子是常情。
两个月用一支牙膏,一学期用一块肥皂。“洗衣服时,抹肥皂都不敢用力,害怕把早早肥皂用完了,后面就没法洗衣服了。”肥皂和牙膏,得从家里给的1元生活费中节约出来。
没上大学很遗憾 知识在脑袋里没忘记
高考落榜,对于陈显伟全家人来说,打击太大。全家人倾注的希望破灭了,想通过读书跳出农门,找一条出路,但因为落榜回到了农村,务农成为了这个高中生当时唯一的出路,陈显伟也因此大病了一场。
1964年开始,陈显伟一边干农活儿,一边向村里的老中医请教,借来医书学习。“我认得字,学得快,悟性也很高。”1976年,陈显伟在村上开了自己的医馆,并到县城进修学习了西医。
2000年,陈显伟关闭了医馆,跟随村里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到达广州,陈显伟的第一份工作是施工员。“施工需要看图纸,这与立体几何有关,稍稍学一下,就看懂了。”陈显伟说,通过看图纸,他回忆起了高中所学的几何知识,很多数学公式在脑海中也记起来了。
如今,陈显伟在广安一建筑工地当记账员,负责登记进出工地的各种材料,这份工作同样运用到了高中所学的数学知识。
在工地上,陈显伟要负责计算混凝土、钢筋、砂石、水泥的需求量,并按照相关公式对产品质量进行核算。例如,在基建打桩时,需要运用球缺体积的知识,陈显伟熟练地写出计算公式。
除了数学,陈显伟还记得高中所学的很多语文知识,尤其是古诗,很多都会背诵。为了展示他的记忆力,他默写了一遍杜甫的《石壕吏》,并背诵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孟子曰》《木兰诗》。
陈显伟说,虽然没有上大学,但高中所学的大多知识,他没有忘记。“正如现在的年轻人开玩笑说的一样,高中是一个人知识最全面的时期。”陈显伟说,这些年,他养成了进图书馆看书的习惯,他现在仍然可以为上初中的外孙女辅导数学作业。
“我没有上成大学,我希望后辈可以读大学。”陈显伟说,现在条件好了,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环境也改善了,更应该努力地学习,考上心仪的大学,实现自己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