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项颖知、柏可林1月22日报道:“把强教育才之基筑得更牢,把招贤引才之门敞得更开,大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让上海这座城市始终勇立时代潮头、引领创新潮流!”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番话“点亮”了很多人。
这次市人代会期间,“人才”几乎成了人大代表们建言讨论中谈到的最高频词汇之一。
在大家看来,过去引才更多瞄准海外高层次人才,如今上海“招贤之门”敞得更开,频发“大招”,同时拿出了更多的城市新空间,虚位以待求贤若渴。
今天的上海需要怎样的人才?在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海事大学副校长严伟看来,上海急需的不仅仅是过去概念里的“高端人才”。当前,上海已成为新兴产业头部企业最集中、产业链最齐全的地区之一,最急需的是涉及产业发展全链条、全学科的不同层次人才。
最适合上海的人才不仅要靠“引”、靠“留”,更要重视“育”。
严伟提出,上海作为国家产教融合示范城市,要主动把握有利契机,利用临港新片区核心承载区,多方协同推进示范区建设,在探索打通产教两端、校企双方的双向链接“快车道”过程中有所作为。建议率先围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三大产业”发展,探索产教融合的协同机制、培养体系、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创新突破,尽快形成上海的新方案、新样本。
具体而言,严伟给出了三方面建议。
首先,创新协同机制,制定“分产业”的人才发展专项规划。他建议制定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人才发展专项规划,开展相关新学科、新专业体系建设。同时要完善“组合式”激励政策,推动多部门“纵向对接、横向联合”,争取“职教高考”试点政策创新突破。
二是要创新培养体系,建立“分层次”的人才培育模式。要聚焦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示范学院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策源能力、能解决“卡脖子”技术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可以通过企业发布课题、开放资源、“学徒制”培养等方式,推进校企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双师”即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层级和质量。
三要创新教育模式,建立世界级的产业学院和学习工厂。严伟代表提出建立“三大产业”国家产业学院。行业头部企业提供课题来源、实验室资源和应用场景等支持,院校将技术产品转化为教材课件等方式汇聚并引导资源要素,实现多元共建共享。传统的“实习工厂”要向创新的“学习工厂”转变。要能够满足多所学校教学、多家企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并融入同一实践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