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2021年:
你好!在我的人生道路上,你是一个既平常又特别的年份。这一年,我从北京一所高校毕业了,通过家乡山东的事业单位考试,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同时,我依然在“成为一名公务员”的道路上努力拼搏。
别看我刚毕业,但这不是我第一次参加公务员考试了。2020年读研三时,我就参加了国考和山东省考,当时国考没能进入面试,省考以笔试第二名的成绩进入了面试,虽然面试成绩比第一名高出一点,但总成绩还是没能超过竞争对手,而且只招一个人,因此遗憾错过。后来我通过家乡事业单位的考试,进入了现在的单位。
今年的国考我也参加了。根据职位的报考限制和要求,我报考了人力资源相关岗位,省考仍然选择了家乡所在地的岗位,作为独生女,工作地点还是想离爸爸妈妈近一些。我周围的同学也是如此,报考时大多优先选择家乡所在地或本省内城市的职位。
200多万人报名过审,报录比平均为68:1……今年又是国考火爆的一年。但我不太关注报录比,因为它对我影响不大。由于岗位报考要求中关于所学专业等条件的限制,我通常没有太多选择,因此无需考虑报录比的因素。但是像我发小,她学的是法学专业,通常有很多岗位可以报考,她就会关注报录比,考虑避开报名人数多、竞争大的岗位。
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想考公务员?说实话,我身边考公务员的朋友还是挺多的,父母也倾向于孩子有一份稳定工作,公务员自然成为了首选,其次是事业单位、医院、学校等有稳定编制的工作。我现在的工作是很安稳,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与公务员相比,在待遇和晋升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为了追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我选择继续走考公这条路。
身边那些考公的同学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主动型和被动型。主动型是自己愿意考,我就属于此类,我认为在政府工作能学到很多东西,也能实现一定的个人价值。其次,公务员是一份稳定工作,比起在大城市互联网企业打拼的人们,有稳定的工作是我追求的生活状态。
被动型我觉得是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说公务员不错,他们就去考了。这类同学一般不只局限于考公,他们往往在毕业季时投很多份简历,比如国企、互联网大厂等等,考上哪个算哪个。
这一年,我很努力地在备考。上班之余,我也在利用所有时间看书,每天、每星期、每个月都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考前两个月,还会每周模考一次。另外,我也积极参加线下培训机构组织的免费模考,就当练手。
我还记得去年参加省考时很紧张。那是我最想去的一个岗位,我紧张到考试前一天晚上失眠。这是从未有过的情况,反而参加国考时心态非常放松。大概是作为在北京打拼的外地人,我能真实地感受到买房压力,觉得考不上也无所谓。
再过半个月,山东省公务员考试要开始了。我今年完全不紧张,心态的转变,与我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有很大关系。现在我就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考试,考试还可以帮助我保持学习热情。家人也非常支持我的想法:能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当然最好,如果考不上,现在的工作也不错。
2022年度国考考生 李明(化名)
2021年12月
【关键词】
国考扩招
10月14日,国家公务员局发布《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2年度公务员招考公告》。公告显示,本次招考共有75个部门、23个直属机构参加,计划招录3.12万人,相比于2021年度国考扩招21%。与此同时,更多岗位向应届生倾斜。华图教育数据显示,近年来国考仅面向应届生岗位占比,由2019年的39.71%上升至2022年的58.15%;仅面向应届生的人数占比,由2019年的42.02%提升至2022年的67.3%。
国考人数
11月28日,2022年度国考笔试拉开帷幕, 报名过审人数首次突破200万,达到212.3万人。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68:1,报录比例最大的是西藏阿里地区邮政管理局“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一职,报录比接近“两万选一”。
职校生可考事业单位
10月22日,人社部印发《关于职业院校毕业生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破除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中有职业技能等级要求的岗位,可以适当降低学历要求,或者不再设置学历要求。
【声音】
年轻人对公务员考试的热情不减,尤其是应届生,国家为了吸引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历练,给出了大量岗位和优厚条件,不限制基层工作经历、适于应届生的岗位在招录岗位的增量中占有主要比重,应届生的选择空间更大。
——培训机构教师孙军(化名)
我刚刚参加了2022年度国考。为了这次考试,我辞了工作,并选择了尚德机构认真备考。我了解到,这几年,国家一直在推行乡村振兴政策,家乡也正迫切需要我们这些希望投身基层工作的年轻人,这次我报考的是地方的一个税务机关岗位。
——公考生张铭(化名)
我在事业单位工作,今年报考了国家公务员考试。我这样选择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一方面,工作几年后,个人发展遇到瓶颈,需要新的发展平台和机会,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新目标,另一方面,新时代的祖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为人民做点事情、为家乡的发展做点事情的情怀也让我决定考公,以期加入公务员队伍。
——公考生赵加(化名)
采写(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苏季 编辑 杨菲菲 校对 张彦君